
(1) [inquire]∶詢問或打聽
幸可廣問訊。——《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鹹來問訊。——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問訊處
(2) [greet]∶問候
彼此見禮問訊
(3) [put the palms together (a Buddhist greeting)]∶僧尼跟人應酬時合十招呼。也叫“打問訊”
(1).互相通問請教。 漢 劉向 《說苑·談叢》:“君子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
(2).打聽。《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宋 姜夔 《惜紅衣》詞:“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 康濯 《水滳石穿》第五章:“他已經找 有根 問訊過, 有根 答應了,說讓社裡雇用。”
(3).問候;慰問。《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 慶 多被病,或時不安,帝朝夕問訊,進膳藥,所以垂意甚備。” 宋 陸遊 《次季長韻回寄》:“野人蓬戶冷如霜,問訊今惟一 季長 。” 何其芳 《畫夢錄·丁令威》:“ 丁令威 引頸而望,寂寞得很,無從向昔日的友伴緻問訊之情。”
(4).僧尼等向人合掌緻敬。 晉 法顯 《佛國記》:“ 阿那律 以天眼遙見世尊,即語尊者 大目連 ,汝可往問訊世尊, 目連 即往,頭面禮足,共相問訊。”《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尊者将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 魏公 ﹞走不多步,恰好一個法師,手中拿着法環搖将過來,朝着打個問訊。” 老舍 《四世同堂》八四:“和尚看了 瑞全 一眼,打了個問訊,走入正殿,去敲打木魚。”
問訊是漢語中具有多維度含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詞義與詞源 該詞由"問"(詢問)與"訊"(消息)構成,本義指"探問消息"。東漢《說文解字》載:"訊,問也",強調其雙向交流特性。《玉篇·言部》注:"訊,問也,谏也",揭示其古代兼具咨詢與規勸的功能[參考1]。
二、現代語義分層
三、使用規範辨析 需注意與"詢問"的語體差異:前者多用于書面場景,後者更口語化。佛教用語中不可與普通問候混用,須嚴格遵循合十躬身的具體儀軌。法律場景下要區分"問訊"與"訊問"的主體差異——前者適用于證人,後者針對犯罪嫌疑人[參考4]。
“問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問訊”由動詞“問”和名詞“訊”組成,核心含義為詢問消息或打聽情況,常用于描述主動獲取信息的行為。
日常語境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鹹來問訊。”(陶淵明《桃花源記》)
佛教禮儀
在佛教中,“問訊”指僧尼向他人合掌行禮的動作,兼具問候與敬意。具體分為兩種形式:
古今異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玉台新詠》《桃花源記》等文獻,或查閱佛教禮儀相關典籍。
奧魯白酇備説閉壁清野庯峻長虺成蛇忏事綢綢帶叙法蝶魄地面氣壓番官鳳舞鸾歌鳳影佛扃敷贊歌壇诟龜呼天裹脇橫殺洪爐燎發嘩變化兒黃花脂護世假馬焦煤交輸譏讒節景金角進征九灋獵戶流酥遛彎門朝慕習那兒披挂仆仆亟拜千歲爺硗垤橋基起過憩腳棄瑕録用旗幟三折股為良醫守靜獸困則噬手相樹教微型圍嘴杇刀誤攫金洿下縣佐下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