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銘刻于心。 宋 晁補之 《及第謝蘇公書》:“ 補之 讀《史記》至此,以謂士窮不見遇,發憤感激,自食可也。而倒行逆施,則為非計,私自記刻,雖窮不為。”
“記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記”(銘記)和“刻”(镌刻)組成,意為“銘刻于心”,強調将事物深刻牢記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詞源與結構
文獻用例
宋代晁補之在《及第謝蘇公書》中曾用此詞:“私自記刻,雖窮不為”,表達對信念的堅守。
現代用法示例
如“用年輪記刻歲月”“快樂是滿足的那一記刻”,多用于文學化表達,體現時間或情感的深刻印記。
近義與關聯
與“銘記”“镌刻”等詞含義相近,但更具書面語色彩,常見于詩歌、散文中。
“記刻”強調通過記憶與時間的雙重作用,将事物深植内心,兼具形象與抽象的表達效果。
記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記和刻兩個字。記刻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記(言字旁+十畫)和刻(刀字旁+廠字旁+刀切+五畫)。這個詞語源自中國古代的書法和印刷技術,具有多重含義。
記刻在繁體中文中寫作「記刻」。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形式,相較于簡化字而言,其筆畫較為繁複,更接近于古代的漢字書寫風格。
在古代,記刻是指用刀或者其他工具在木材、石頭或金屬等材料上刻寫文字,以便永久地保存信息或者做标記。這種技術在古代的書法、印章制作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記刻,人們可以在硬質材料上刻下字迹,使得字迹持久不散,以達到記錄信息、傳承文化的目的。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用木刻技藝制作了一本精美的書籍。
組詞:記事、刻苦、記號、寫刻、刻闆
近義詞:雕刻、镌刻、刻畫、刻意
反義詞:忘記、擦除、輕忽、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