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秦韓的意思、秦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秦韓的解釋

(1).古國名。 辰韓 的别名。《後漢書·東夷傳·三韓》:“ 辰韓 ,耆老自言 秦 之亡人,避苦役,適 韓國 , 馬韓 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有似 秦 語,故或名之為 秦韓 。”

(2).指 戰國 時 秦國 和 韓國 。《戰國策·秦策三》:“ 秦 韓 之地形,相錯如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秦韓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一、戰國諸侯國合稱 指秦國與韓國,源自《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的"秦韓攻楚"戰略聯盟。《漢語大詞典》指出,這是公元前三世紀列國博弈的特殊現象,秦為西方強國,韓為中原要沖,二者因地緣政治需要形成軍事協作關系,常聯合對抗楚、魏等國。例如公元前317年秦韓聯軍在修魚大敗楚軍,即是典型戰例。

二、朝鮮半島古國别稱 《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秦韓"是中原史書對辰韓、弁韓的統稱,見于《後漢書·東夷列傳》。三韓文化中,辰韓因秦朝移民遷入而被稱為"秦韓",其部落聯盟位于今慶尚道一帶,以農耕與冶鐵著稱。弁韓則與倭人存在密切交流,二者共同構成朝鮮半島南部早期文明形态。

詞源流變 《辭海》補充說明,漢代以後文獻中"秦韓"偶見代指中韓交流,如《三國志》載公孫康"越秦韓,讨不臣",此處借古稱強調跨地域征伐。該詞現代已不作為獨立詞條使用,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秦韓”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背景進行區分:

一、古國别稱(辰韓的别名)

  1. 來源與背景
    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辰韓的居民自稱是秦朝逃亡者,因躲避勞役遷至朝鮮半島南部馬韓地區,後馬韓割讓東部土地供其定居。由于語言習俗保留秦人特征,故被稱為“秦韓”。

  2. 地理位置
    位于今朝鮮半島南部,是古代“三韓”(馬韓、辰韓、弁韓)的一部分,與戰國時期的韓國無關。


二、戰國時期的秦國與韓國

  1. 兩國關系特征
    秦國(今陝西、甘肅一帶)與韓國(今河南中部)在戰國中後期形成對峙。韓國因地緣劣勢(夾在秦、魏、楚之間),成為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首要目标。

  2. 關鍵曆史事件

    • 宜陽之戰(前308年):秦國甘茂攻占韓國重鎮宜陽,斬首韓軍6萬,控制崤函險要,打開東進通道。
    • 滅韓之戰(前230年):秦将王翦攻破新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成為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
  3. 戰略意義
    滅韓标志着秦國統一戰争的正式啟動,此後秦國得以集中力量逐個擊破其他諸侯國。


建議結合《戰國策》《後漢書》等文獻進一步了解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身柏實人飽飯籌商床頭櫃惙怛次且丹基貂參調陣子惡德發威風氣鳳箫鸾管浮脃幹霄蔽日官齋海約山盟海子涵滌和寳涸魚皇衢貨運奸唯季厘精怪金石契計算中心急旋旋客塵殼殼曠渺老叟兩林麗人天緑藻盟載命盜案暮禽平粹前街後巷竊紅阙員忍性如出一口沈辭神禦殿壽征竦竣痰癖逃乖天京保衛戰天台宗體溫托之空言吐訴未便西赆南琛心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