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國名。 辰韓 的别名。《後漢書·東夷傳·三韓》:“ 辰韓 ,耆老自言 秦 之亡人,避苦役,適 韓國 , 馬韓 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有似 秦 語,故或名之為 秦韓 。”
(2).指 戰國 時 秦國 和 韓國 。《戰國策·秦策三》:“ 秦 韓 之地形,相錯如繡。”
“秦韓”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背景進行區分:
來源與背景
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辰韓的居民自稱是秦朝逃亡者,因躲避勞役遷至朝鮮半島南部馬韓地區,後馬韓割讓東部土地供其定居。由于語言習俗保留秦人特征,故被稱為“秦韓”。
地理位置
位于今朝鮮半島南部,是古代“三韓”(馬韓、辰韓、弁韓)的一部分,與戰國時期的韓國無關。
兩國關系特征
秦國(今陝西、甘肅一帶)與韓國(今河南中部)在戰國中後期形成對峙。韓國因地緣劣勢(夾在秦、魏、楚之間),成為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首要目标。
關鍵曆史事件
戰略意義
滅韓标志着秦國統一戰争的正式啟動,此後秦國得以集中力量逐個擊破其他諸侯國。
建議結合《戰國策》《後漢書》等文獻進一步了解細節。
《秦韓》這個詞是指秦國和韓國,常用于描述秦代和韓代之間的關系。在曆史上,秦國和韓國是兩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他們之間有着密切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聯繫。
《秦韓》這兩個字分别有秦和韓兩個部首。
秦(qín)字有9畫,部首為禾(hé),聲調為陰平。
韓(hán)字有15畫,部首為韋(wéi),聲調為陽平。
《秦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曆史文獻或古人的著作。在這些文獻或著作中,秦和韓這兩個國家常常同時出現,因此人們将它們合稱為《秦韓》。
在繁體字中,秦和韓字的形态稍有不同,秦為秈(xiān),韓為韓(hán)。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秦字在古代的文字中寫作“秈”,韓字在古代的文字中寫作“韓”。這些寫法在曆史上有着較為廣泛的運用,也表明了漢字書寫的演變和發展。
1. 秦韓兩國在戰國時期有着密切的交往。
2.《史記》中記載了大量關于秦韓的曆史事件。
秦朝、秦王、秦兵、秦國、秦氏、韓國、韓信、韓非子、韓語、韓劇、韓闆、韓服等。
秦楚、楚韓、韓趙等。
秦燕、燕趙、趙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