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其名釋義如下:
「文」
姓氏,源于周文王支庶,象征禮樂教化。《說文解字》釋:「錯畫也,象交文」,引申為文明、文德。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徵」
本義為召、驗。《說文》:「徵,召也」,含顯揚、征驗之意。其號「徵明」寓「以文明德行彰顯于世」。《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即用此義。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
會意字,從月從囧(窗牖),表光明、睿智。《易·系辭》:「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喻才德昭著。
文徵明為「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與「明四家」之一,其名在藝術史中象征:
來源:《中國美術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史·文苑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徵明」三字在漢語語境中已超越人名,成為:
來源:《中國繪畫通史》王伯敏著;《明史·卷二百八十七》中華書局。
《辭海》(第七版)定義:
文徵明:明書畫家。工行草,精小楷,擅山水,創「細文」體;弟子陳淳、錢穀等承其風,形成「吳門派」主力。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是集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鑒藏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
文徵明被譽為“四絕全才”,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繼趙孟頫之後又一藝術集大成者。其藝術影響延續至清代,弟子私谥“貞獻先生”。他的創作融合江南文人雅趣,成為明代吳門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哀求阿社貝編便宜行事筆偈並禽炳若觀火避竈常姓瞠目熾猛遲重齒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高種植殿舉度日如歲梵雲簳珠割地求和廣譜固定資産寒蟬僵鳥和鼓後爹歡諧環矚虎皮羊質将奪固與建禮狡捷加油加醋嫉妬就糧具列峻格菊泉居胥阬戮渴望梅懶慢利火陵宮砻冢羅繖脈動電流麥風泥水刀歐陽詢片鱗殘甲卻步衰齡孫女條縷同鋪土英吳觀枭鳴小曲攜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