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編的意思、貝編的詳細解釋
貝編的解釋
指佛經。因其寫于葉上,故稱。 宋 洪適 《蟄寮記》:“子 洪子 囚故山絫年,葺一室,地不丈闊,自 先秦 古書,壼史,貝編,稗官之叢説,騷人之筆語,匝然甲乙,整籤繙帙,味之有餘樂。” 元 袁桷 《七觀》:“攟拾蒼雅,刮磨誥盤,微粲貝編,飛英露漙。”
詞語分解
- 貝的解釋 貝 (貝) è 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殼軟體動物的總稱。 指貝類動物的硬殼:貝殼。貝雕。 古代用貝殼做的貨币。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編的解釋 編 (編) ā 用細條或帶形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編結。編織。編紮。 按一定的原則、規則或次序來組織或排列:編排。編目(編制目錄或指已編成的目錄)。編次。編年。編訂。編配。編碼。 把材料加以適當的組織排
專業解析
貝編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貝葉經的裝訂形式
指古代用貝多羅樹葉(貝葉)書寫佛經後,以絲線或竹籤串聯成冊的裝幀方式。這種形式源于古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成為早期佛經的重要載體。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載:“貝編即是書寫貝葉重疊,以牒穿之”,描述了将刻寫經文的貝葉穿孔串聯的工藝。敦煌遺書中部分唐代寫經仍保留此類裝幀痕迹,印證了其曆史實物形态。
二、引申義:佛經典籍的代稱
因佛經多書寫于貝葉并編連成冊,故“貝編”引申為佛經總稱。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詩雲:“貝編卷未終”,即以“貝編”指代未讀完的經卷。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亦載:“釋典之傳中土,自貝編始”,強調貝葉經作為佛教文獻傳播的初始形态。
參考資料:
- 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柳宗元《柳河東集》卷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箋注本)
-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中華書局校點本)
- 敦煌研究院《敦煌遺書裝幀形制研究》(《敦煌研究》期刊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貝編”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èi biān,其核心含義指佛經。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來源:古代佛經多書寫于貝多羅樹葉(簡稱“貝葉”)上,故稱佛經為“貝編”。
- 字義分解:
- 貝:原指貝殼,古代曾用作貨币,也指貝葉(佛經載體)。
- 編:本義為編織、編排,引申為文字的組織編纂。
二、曆史文獻例證
-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專設《貝編》篇,記錄佛經中的故事與教義。
- 宋代:洪適《蟄寮記》中提到“貝編”與先秦古書、稗官野史并列,體現其文化地位。
- 元代:袁桷《七觀》用“微粲貝編”形容佛經的璀璨與珍貴。
三、應用場景
- 古代:專指佛經文本,常見于文人著述或佛教典籍。
- 現代:多為學術研究或古籍注解中使用,日常口語中罕見。
四、補充說明
- 同源詞:貝葉經(貝多羅樹葉制成的佛經)。
- 文化意義:反映了古代佛教傳播與文獻載體的曆史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細節,可參考《酉陽雜俎》《蟄寮記》等古籍原文(來源:、5、8)。
别人正在浏覽...
阿士薄夫镖師補漏訂訛擦損常勝将軍酲夢垂曜粹藻彈違道明斷金零粉額山防緝非違富國學公賦缑氏瓜怪神桄面鼾寝橫刀還丹惶撓還擊家生孩兒酒筵絶嗣狂喜蘭花雷硠陵苕隆棟錄錄漫說門丁匹夫勇辟積婆餅焦前部窮辰秋伯汔再汔四權與乳鉢僿野殺掠上春姗侮身遙心迩市舶務釋屩飾紋霜淩死市宋詩鈔騰糅握奇遐慶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