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惰怠慢;懶惰散漫。語本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懶,一本作“ 嬾 ”。 唐 杜甫 《傷秋》詩:“懶慢頭時櫛,艱難帶減圍。” 唐 皇甫冉 《田家作》詩:“ 嵇康 懶慢性,祗自戀風煙。” 宋 蘇轼 《與範純父侍郎書》之一:“到 潁 半年,始此上問,懶慢之罪,踧踖無地。” 清 王晫 《今世說·巧藝》:“﹝ 王崇節 ﹞多病,習懶慢,不喜為章句學。”
嬾慢:猶懶散。 明 袁宗道 《早春獨坐》詩:“迂疎生事簡,嬾慢見人難。” 清 曹寅 《宿華陽》詩:“多年嬾慢水曹部,輒為寒梅辦急裝。”
“懶慢”是一個由“懶”和“慢”組合而成的詞語,在古漢語或詩詞中常出現,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字面解析
文學中的引申義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懶慢”自嘲,暗含不願迎合世俗、淡泊名利的志趣。例如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的歸隱心态,可與此詞呼應。
現代用法注意 當代口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懶慢”,更多用“懶散”“怠慢”等詞。若在特定文本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典故或特殊修辭。
建議:若此詞出自具體文獻或對話,可提供更多背景以進一步解析其語境含義。
懶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一個人缺乏主動性、精力不濟、行動遲緩的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部首是手,右部首是曼。總共有12畫。
懶慢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初的寫法是“濫略”。在繁體字中,懶慢被寫作“懶慢”。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懶字通常寫作“懶懶”,而慢字則寫作“慢悗”。
以下是一些使用懶慢一詞的例句:
一些懶慢的近義詞有:遲鈍、懶散、慢騰騰。
懶慢的反義詞包括:積極、勤奮、迅速。
一些以懶慢為詞根的組詞有:懶漢、懶得動、懶散不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