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懶慢的意思、懶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懶慢的解釋

懶惰怠慢;懶惰散漫。語本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懶,一本作“ 嬾 ”。 唐 杜甫 《傷秋》詩:“懶慢頭時櫛,艱難帶減圍。” 唐 皇甫冉 《田家作》詩:“ 嵇康 懶慢性,祗自戀風煙。” 宋 蘇轼 《與範純父侍郎書》之一:“到 潁 半年,始此上問,懶慢之罪,踧踖無地。” 清 王晫 《今世說·巧藝》:“﹝ 王崇節 ﹞多病,習懶慢,不喜為章句學。”

嬾慢:猶懶散。 明 袁宗道 《早春獨坐》詩:“迂疎生事簡,嬾慢見人難。” 清 曹寅 《宿華陽》詩:“多年嬾慢水曹部,輒為寒梅辦急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懶慢,漢語複合詞,由“懶”與“慢”兩個單字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懶散怠慢”,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指行為怠惰 “懶”本意為懶惰、不勤快,《說文解字》釋為“懈也,怠也”;“慢”則含遲緩、不積極之意,《廣雅》注為“緩也”。二字結合後,多形容人疏于行動的狀态,如《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辄撫弄以寄其意,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其懶慢自任如此”。

二、引申為處世态度 在文學語境中,“懶慢”常被文人用于表達超脫世俗的姿态。唐代白居易《詠懷》詩雲:“懶慢交遊絕,幽獨歲月長”,此處體現的是主動疏離紛擾、追求内心甯靜的精神境界。

三、文化内涵辨析 需注意該詞在古今語境中的差異。古代文人多借“懶慢”标榜隱逸志趣(參考《中國古典文學辭典》),而現代漢語中則更偏向消極含義,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其“缺乏進取心”的貶義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

“懶慢”是一個由“懶”和“慢”組合而成的詞語,在古漢語或詩詞中常出現,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1. 字面解析

    • 懶:指懶惰、懈怠,缺乏行動力;
    • 慢:可指動作遲緩,或态度散漫、不積極。 組合後多形容人慵懶閑散、不拘禮節的生活狀态,例如白居易《詠慵》中“應須共心語,萬事一時慵”的意境,表達超脫世俗的閑適(類似“慵懶”)。
  2. 文學中的引申義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懶慢”自嘲,暗含不願迎合世俗、淡泊名利的志趣。例如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的歸隱心态,可與此詞呼應。

  3. 現代用法注意 當代口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懶慢”,更多用“懶散”“怠慢”等詞。若在特定文本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典故或特殊修辭。

建議:若此詞出自具體文獻或對話,可提供更多背景以進一步解析其語境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案發盦蓋擺調寶吹筆句筆譯不律不足為法疵诋瘄子盜拐倒頭打探耳房方寶風向袋獦牂關情脈脈鶴市薨背江漲賤售劫獄金飙顆涷空柯口案快舉讕語栗裡臨身鄰首樓面履虛猕猴桃木工内鬨牛券平居有思平面幾何鋪地錢乾鹄七搭八扯攘袂贍辨善人義士涉筆成趣說懷四海他人斯翬貪贓枉法投石超距屠沽兒土埋半截猬立無狃無窮小無宰相牟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