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pfather][口]∶母親後來嫁的丈夫,即繼父
繼父。
"後爹"是現代漢語中對母親再嫁的丈夫的口語化稱謂,屬于親屬關系稱謂詞。其核心含義與書面語"繼父"相同,但更具口語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資料的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子女對母親再婚丈夫的稱呼。該稱謂不涉及血緣關系,僅基于母親再婚形成的法律或事實撫養關系。例如:"她五歲時母親改嫁,從此有了一位後爹。"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557頁。
語用特征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3492頁。
"繼父"(書面正式)
法律及正式文書中使用的标準術語,強調法律認可的撫養關系。
例:戶籍文件中需填寫"繼父"而非"後爹"。
來源:《法律用語規範詞典》法律出版社,2018年。
"養父"(法律概念)
指通過法定收養程式建立的父子關系,與"後爹"(婚姻關系形成)存在本質區别。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一十七條。
傳統家庭觀念
在宗法文化背景下,"後爹"曾隱含非血緣親屬的疏離感,但現代用法已趨于中性化。
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第十一章"血緣與地緣"。
社會變遷影響
再婚家庭增多使該詞使用頻率上升,影視作品(如《我的父親母親》)助推其大衆接受度。
來源:《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國家衛健委,2020年。
詞典收錄情況
《現代漢語詞典》自1978年版起收錄"後爹",标注為"口語詞";《漢語大詞典》引例見于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
來源:漢典網(zdic.net)釋義及書證。
使用建議
正式場合建議采用"繼父",日常交流可使用"後爹"但需注意語境敏感性。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結論:"後爹"作為漢語口語高頻詞,承載社會家庭結構變遷的印記,其釋義需結合法律定義、文化語境及語用規則綜合理解。
“後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母親改嫁後的丈夫,即子女對繼父的稱呼。該詞屬于口語化表達,對應英文為“stepfather”。
在古代中國,若父親去世或父母離異,母親再婚後,子女稱其新丈夫為“後爹”。這一稱呼反映了傳統家庭結構中的親屬關系變化。
部分語境中,“後爹”可能被用來隱喻“對某人不利的事物”,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阿陽八靈北轅適楚倡姥茶子油重山複嶺穿透處療當家立事墊背琱文低語鵝羣帖風張風勢擱闆搆搆枸杞茶鼓波古典式摔跤海琛轟天烈地花友貨郎擔護于箭穿雁嘴降逮娟倩軍州扣鐘來索聯播痢疾利建零凋領水流體夢裡南轲綿紙末士攀違槃纡阡兆阙壞缺隟色如死灰勝朝神經什襲以藏神輿時才說念酸狖肅督體恤托人情微密文莖無征不信相兼諧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