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麥信。 唐 白居易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麥風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唐 徐凝 《玩花》詩之五:“花到薔薇明豔絶,燕支顆破麥風秋。” 宋 汪藻 《過臨平》詩之二:“麥風能起柁,梅雨不鳴江。”參見“ 麥信 ”。
麥風,又稱“麥信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時令和物候特征的詞彙,主要指向夏季麥子成熟時節刮的風。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傳統文獻的詳細解釋:
時令特征
指農曆四月(公曆約5月至6月)麥子成熟時刮的風。此時正值夏季初期,江淮流域進入多雨季節,暖濕氣流活躍,形成特有的濕潤南風或東南風,古人将其命名為“麥風”。
來源:《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麥秋至”,東漢鄭玄注:“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麥雖夏,實為成熟之節。”可見麥風與麥熟時節直接關聯。
物候關聯
麥風常與“梅雨”并提,标志夏季農事關鍵期。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稱:“夏至前半月為梅雨,後半月為麥風”,反映古人以風候劃分農時的智慧。
豐收象征
麥風多承載農耕社會的豐收期盼。唐代詩人王建《田家行》雲:“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家足。不望入口複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詩中“麥收”時節的風雨,暗喻農事勞作的艱辛與收獲。
來源:《全唐詩》卷二百九十七。
自然意境
宋代陸遊《初夏》詩曰:“麥風清冷螢火新,草露微涼蛙語頻”,以“麥風”勾勒初夏靜谧夜色,體現其作為季節符號的文學美感。
來源:《劍南詩稿》卷六十二。
現代氣象學中,麥風對應東亞夏季風的早期階段。此時副熱帶高壓北移,暖濕氣流與冷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彙,形成持續降水(即梅雨),同時伴隨穩定的偏南風,為麥類灌漿成熟提供必要濕度。
來源:中國氣象局《東亞季風氣候特征研究》。
《漢語大詞典》
釋“麥風”為“夏季麥熟時的風”,引例為唐代白居易《和微之四月一日作》:“麥風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卷十二。
《辭源》
注解:“麥風,即麥信風。農曆五月的信風。”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47頁。
麥風作為漢語獨有的物候詞彙,融合了農耕文明的時間感知、自然觀察與文化審美。其釋義根植于古籍文獻,并在詩詞中凝練為象征豐收與季節更替的文化符號,體現了漢語詞彙深厚的生态智慧與人文内涵。
“麥風”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詞彙,指代與麥子成熟季節相關的風,具體解釋如下:
“麥風”即“麥信”,指麥子成熟時期的風,多用于描繪初夏或夏初時節的田園景象。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較少使用。
時間特征
常見于唐宋詩詞,如白居易《和微之四月一日作》中“麥風低冉冉,稻水平漠漠”,陸遊《初暑》中“槐陰清潤麥風涼”,均描寫初夏麥田的微風和濕潤氣候。
氣象關聯
宋代汪藻《過臨平》提及“麥風能起柁,梅雨不鳴江”,将麥風與梅雨季節并提,暗示其可能出現在江淮地區春夏之交。
象征意義
詩人常以“麥風”暗喻農時與自然節律,如徐凝《玩花》中“麥風秋”結合薔薇花期,表現季節更疊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宋代田園詩選輯。
尺幅千裡村務丹果打平夥點翰督護歌掇撷紡織纖維剛镞果子醬侯景之亂篁路晃曳畫時回轄忽略鹄鸾糊名渾博繭甕奸黠健仰家主急帶吉羅香驚懼拒逆刻畫酷似擽陳連三六枝兒陋易露天礦男孩兒盤頭氐跑敵情偏擔兒貧憊憑信骞骞啟碇奇侅起盡傾盡求須稍割牛沈斥聖世爽神碎核邃理隨坐天老地荒抟影秃驢無價之寳相司香紙跣足科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