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 ,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诏”、“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甯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緻仕歸鄉。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轼,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祯,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 ”。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文征明(1470-1559),原名文壁,字征明,四十二歲後以字行世,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集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于一身的藝術大家。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其生平與成就:
早年經曆
出身官宦世家,幼年發育遲緩,7歲方能言,11歲入塾啟蒙。其父文林(溫州永嘉縣令)對其寄予厚望,認為他“大器晚成”。
科舉與仕途
九次鄉試未中,直至54歲經舉薦任翰林院待诏,三年後辭官歸隱,專注藝術創作。
書畫雙絕
文學造詣
詩文宗法白居易、蘇轼,與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稱“吳中四才子”,著有《甫田集》。
文征明是“吳門畫派”核心人物,其藝術融合文人雅趣與市民審美,影響明代中後期書畫發展。他雖仕途坎坷,卻以九十高齡成就“詩文書畫四絕”,被譽為“衡山先生”,私谥貞獻。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作品風格或具體生平事件,可參考古詩文網及藝術史研究資料。
《文征明》是指文學的标志性人物征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在明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南楊北文,當世奇才”。他的作品精湛獨特,對後世影響深遠。
《文征明》的拆分部首是「文」(wén)和「彳」(chì),其中「文」是指文化、文字,“彳”是「彳亍(chì chù)」的簡化形态,表示“行走的人”,意為行走。
根據拆分部首可以得到《文征明》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文征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史。征明之名言下,有“征”,即發現、勘察,表明征明以文學才能迅捷、出衆而為人所知。整個詞語的寓意是指文學的标志性人物。
《文征明》作為一個漢字詞語,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繁體字中的「文」和「征」均按照傳統的繁體字形書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和古代銘文記載,古代漢字的形狀變化較多。不過,《文征明》這個詞本身的字形在古代與現代并無明顯區别,所以其寫法基本上是一緻的。
以下是幾個使用《文征明》一詞的例句:
《文征明》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
《文征明》的近義詞可以是文學巨匠、非凡文人、傑出文化人。反義詞可以是寡文少征、庸常之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