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賦稅。《孟子·萬章上》:“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後漢書·伏湛傳》:“ 漁陽 以東,本備邊塞,地接外虜,貢稅微薄。”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奴隸制的下限在春秋與戰國之交》:“實行新制度的 季孫氏 執掌了霸權,三家都采取了征稅制,而 魯國 的政府實際上變成為地主政權機構,政府的基礎是建立在地主的貢稅上了。”
貢稅是中國古代臣民向皇室繳納的金錢、實物等賦稅的統稱,亦稱“貢賦”。以下是詳細解釋:
貢稅是古代政權通過強制手段征收的財物,形式包括糧食、布帛、貨币等,主要用于維持皇室開支和行政運轉。例如《孟子·萬章上》提到“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表明其作為統治體系中的經濟基礎功能。
貢稅是古代中央集權經濟體系的核心,兼具財政功能和政治象征意義。其形式隨時代演變,但本質始終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經濟紐帶。更多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及《孟子》《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貢稅》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從居民或企業收取的稅款或貢品。這是一種為政府提供財政收入、用于國家建設和社會事業開支的重要方式。
《貢稅》的拆分部首為貝字旁和言字旁,其中貝字旁是部首,表示與財富有關的含義;言字旁表示與語言、言論有關的含義。《貢稅》共有15畫。
《貢稅》這個詞的來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貢稅是國家對地方或個人進行征收,以滿足國家財政需求和支持國家建設的需要。
《貢稅》的繁體字為「貢稅」。
《貢稅》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别,如「貢」字在古代寫作「貢」,表示向上貢獻財物或物品;「稅」字在古代寫作「稅」,表示向國家繳納財物。
1. 政府通過征收貢稅來籌措資金,以支持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2. 這個城市的企業都按時交納貢稅,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1. 貢品:指貢獻給國家或上級的物品。
2. 財稅:指與財務和稅收相關的事務。
3. 貢獻:指對國家、社會或組織有益的貢品或貢獻。
近義詞包括:納稅、征稅、收稅。這些詞都指向居民或企業征收稅款或貢品。
反義詞包括:賦稅、減稅。賦稅指的是國家向地方或個人征稅,減稅則指減少納稅額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