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久居下位。《北齊書·段榮傳》:“諸人膝行跪伏,稱觴上壽,或自陳屈滞,更請轉官。” 南朝 陳 徐陵 《右吏部尚書答諸求官人書》:“君非屈滞,豈可相期?”
(2).指久居下位之人。《三國志·吳志·步骘傳》:“ 騭 前後薦達屈滞,救解患難,書數十上。”
(3).形容語言艱澀。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八:“比復商略三史,探頤百家,談 老 莊 之奧區,披《風》《雅》之絶旨,包十聖,貫三才,箴八儒,擿五禮, 華 無不應聲屈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果而有娠,母忽聰明,高論劇談,言無屈滞。”
“屈滞”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長期處于低微的官職或社會地位,未能得到晉升或重用。
例句:
《北齊書·段榮傳》提到“或自陳屈滞,更請轉官”,即官員自述長期未獲升遷。
南朝徐陵在書信中也寫道“君非屈滞,豈可相期?”,表達對他人未被埋沒的肯定。
直接代指那些長期不得志、職位低微的人。
例句:
《三國志·吳志·步骘傳》記載“薦達屈滞”,意為舉薦那些長期未被重用的賢才。
指言辭表達不流暢或晦澀難懂。
例句:
晉代幹寶《搜神記》描述“華無不應聲屈滞”,形容對話中對方應答時語言艱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齊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屈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不順暢或者不流暢的狀态。它表示被壓抑、受阻或停滞不前的狀态。
屈滞的拆分部首是屍(shī)和水(shuǐ)。它的總筆畫數為16,屍部的筆畫數為4,水部的筆畫數為12。
屈滞是由屈和滞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屈意為彎曲、屈服,滞意為堵塞、停滞。合在一起表示遭受束縛、受阻滞的狀态。
屈滞的繁體字為屈滯。
古時候,“屈滞”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常見的寫法是“曲滞”。曲代表彎曲,滞代表停滞。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屈滞”的寫法。
1. 這個項目進展屈滞,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他的思維屈滞了,缺乏新的創意。
3. 在這個經濟寒冬中,許多公司都陷入了屈滞的狀态。
1. 屈服:指被迫接受、屈從于别人的意願或權力。
2. 滞留:指停留在某個地方或停滞不前。
3. 阻滞:指阻礙、使受到阻礙。
1. 阻滞:指被堵塞、停止或受到阻礙。
2. 僵化:指思維、觀念或制度停滞不前、缺乏活力。
3. 帛滞:指因束縛而不能自由行動或發展。
1. 順暢:指事物進行或運行流暢、無阻礙。
2. 暢通:指道路、通道或事物暢通無阻。
3. 通暢:指運行、進行平穩流暢,無障礙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