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弄小聰明而實際上很愚笨。 唐 韓愈 《送窮文》:“驅我令去,小黠大癡。” 宋 黃庭堅 《寺齋睡起》詩:“小黠大癡螳捕蟬,有餘不足夔憐蚿。”《宋史·陳良翰傳》:“ 思退 ( 湯思退 )庸狡,小黠大癡,将誤國。”
“小黠大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成語強調“因小失大”的處世态度,提醒人們勿被局部精明遮蔽整體判斷。類似俗語“撿了芝麻丢西瓜”,但更側重對人性短視的批判。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全唐文》《宋史》等文獻。
《小黠大癡》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智商低下、愚蠢無知。下面将對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說明。
《小黠大癡》由“小”、“黠”、“大”、“癡”四個字組成。
“小”字的部首是“小”字頭,由三筆構成。
“黠”字的部首是“黑”字底,由十一筆構成。
“大”字的部首是“大”字頭,由三筆構成。
“癡”字的部首是“疒”字旁,由十四筆構成。
《小黠大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中,形容襲人對賈瑞的評價。後來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思維遲鈍、愚蠢無知的狀态。
《小黠大癡》的繁體字為《小黠大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小”字、 “大”字、 “癡”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
他雖然考試成績不錯,但在生活中卻表現出了《小黠大癡》的一面。
小人、大度、癡迷等。
愚蠢、無知、傻瓜。
聰明、機智、聰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