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修武备”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拼音为wén xiū wǔ bèi,指文治(文化治理)和军事准备都达到了理想状态。其中:
最早见于明代无名氏的杂剧《十样锦》第一折:“见如今大开学校,文修武备显英豪。”,形容国家通过教育振兴文化,同时军事强盛,展现人才辈出的局面。
综合汉典、诗词名句网等资料,该成语强调社会整体治理的完善性。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查阅《海公案》等古典文学作品。
《文修武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以文修身,以武备身”。本指修养修身,提高文化素养和武力素质的意思。
《文修武备》中的汉字拆分为:
文(部首:文,笔画:4)修(部首:人,笔画:7)武(部首:止,笔画:8)备(部首:革,笔画:6)。
《文修武备》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武”是指文化和军事,指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武力素质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文修武备》的繁体汉字为「文修武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文修武备》中的汉字基本保持了相同的字形。
1. 他注重文修武备,不仅有深厚的学问,还坚持体育锻炼。
2. 在古代,文修武备是绅士和武士必备的素质。
1. 文化修养
2. 修身养性
3. 武术训练
4. 军备竞赛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文以载道
3. 武艺超群
4. 文武双全
1. 不修边幅
2. 文弱书生
3. 不务正业
4. 武力衰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