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相歡 ”。
共歡樂;交歡。
“相懽”是“相歡”的異體字形式,其核心含義為共同歡樂或友好交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雙方共同感到愉悅、和諧相處,常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融洽狀态。
引證解釋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情感共鳴,如詩句“人生邂逅適相懽”體現偶然相遇卻心意相通的欣喜。
使用注意
延伸表達
衍生出“交歡”“共樂”等含義,如“一笑相懽自難得”強調短暫相聚的珍貴歡愉。
建議:若需引用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并優先使用規範漢字“相歡”。
相懽(xiāng hūn)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目(目字旁),共有12畫。根據字形構造,可以将其拆分為左右結構的部分。左邊的“目”表示眼睛,右邊的“昏”表示迷糊不清。因此,相懽指的是眼睛迷糊不清、看不清楚的狀态。
《相懽》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字詞典中。在繁體中,相懽的寫法是相昏。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相懽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相”字的上部畫成“木”的形狀,表示眼睛,下部有兩個豎筆,表示目光向下看;“懽”字則上部寫成“虍”的形狀,表示眼睛迷糊,下部是一個表示“心”的部首,表示心情不定。整體上看,古代漢字的寫法更加象形化。
1. 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一副相懽的樣子。
2. 在霧裡行駛,視線模糊不清,感覺相懽。
1. 相昏不清
2. 昏花不明
3. 迷迷糊糊
1. 目迷五色
2. 目瞪口呆
3. 目不知書
1. 目光如炬
2. 目明心亮
3. 目光炯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