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信的意思、憑信的詳細解釋
憑信的解釋
[trust] 依憑相信
不足憑信
詳細解釋
(1).相信;信賴。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吾嘗笑 許 純儒,不達文章之體,如此之流,不足憑信。” 宋 趙叔向 《肯綮錄·锺馗小妹》:“ 明皇 病中之夢,何可憑信?”《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那戲文本子,多是胡諏,豈可憑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他雖然聽說 李自成 很禮遇 牛金星 ,但沒有想到對他如此看重和憑信。”
(2).指憑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廓爾喀之降》:“ 巴忠 ……遂自遣番人與 廓爾喀 講和,願歲納元寳一千錠以贖其地。 廓爾喀 欲立券約以為憑信。”
亦作“ 憑信 ”。1.憑據,證據。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張炳垣傳》:“凡因事出入,皆有僞符券以為凴信,謂之‘關凴’。”
(2).信賴;可信。
詞語分解
- 憑的解釋 憑 (憑) í 靠在東西上:憑欄。憑吊(對着遺迹懷念)。 依靠,仗恃:憑借。憑靠。憑信。 根據:憑票入場。 證據:憑據。文憑。憑空。憑證。空口無憑。 由着,聽任:任憑。聽憑。 筆畫數:; 部首:幾;
- 信的解釋 信 ì 誠實,不欺騙:信用。信守。信物。信貨。信誓旦旦。 不懷疑,認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無音信。 函件:信件。信箋。信鴿。信訪。 隨便,放任:信手(隨手
專業解析
憑信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憑”和“信”兩個語素構成,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
作為動詞:相信并作為依據;信賴
- 釋義: 指對某人說的話、提供的證據或某事物的真實性、可靠性表示信任,并将其作為判斷、決定或行動的基礎。
- 例句:
- 他的話不足為憑信。(他的話不足以被相信并作為依據。)
- 這份合同是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憑信。(這份合同是雙方權利和義務得以信賴和執行的依據。)
- 來源參考: 該釋義在權威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均有明确記載。其核心在于“信”所表達的信任、信賴之意,與“憑”的結合強調以此信任為基礎進行依托或判斷。
-
作為名詞:作為憑證或證據的事物;信物
- 釋義: 指能夠證明身份、權利、關系或某事真實性的具體物件或文件。它本身是可信賴的證明。
- 例句:
- 這枚玉佩是他們的定情憑信。
- 請出示有效身份證件作為入場的憑信。
- 來源參考: 此義項同樣見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它側重于“憑”所表示的憑證、依據的含義,“信”則強調該憑證的可信度和證明效力。古代常指用作證明的信物,如符節、印信等。
總結關鍵點:
- 核心概念: “憑信”的核心在于“可信賴”和“作為依據/憑證”。
- 動詞 vs 名詞: 作動詞時,強調“相信并依靠”的動作;作名詞時,指代那個被相信的、具有證明作用的“物”。
- 常見搭配: “不足憑信”(不可信)、“作為憑信”(當作憑證)、“定情憑信”(定情的信物)。
- 語源參考: “憑”本義為“倚靠”,引申為“依據、憑證”;“信”本義為“誠實、不欺”,引申為“信任、可靠”。兩者結合,完美體現了“可依靠、可信賴的依據或憑證”這一概念。此語源分析可參考《說文解字》(許慎著)及後世相關字源、詞源研究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憑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動詞用法:指相信、信賴。例如:“我們若憑信仰戰鬥,就有雙重的武裝”。
- 名詞用法:指憑證、證據。例如:“廓爾喀欲立券約以為憑信”。
二、引證解釋
-
信賴之義: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書證》提到“不足憑信”,強調不可輕信缺乏依據的内容。
-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中“豈可憑信”也體現了對不可靠事物的質疑。
-
憑證之義:
- 清代昭槤《嘯亭雜錄》記載,古代外交中通過立券約作為“憑信”。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信賴、憑證、依據。
- 反義詞:懷疑、質疑、無據。
四、使用場景
- 正式文書:如合同、條約中需以書面材料作為“憑信”。
- 日常交流:表達對人或事物的信任,例如“他的話不足憑信”。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顔氏家訓》《初刻拍案驚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報社辨達勃壤不懂眼不近道理長功巉削徹止持擇傳導俶建辭藻從孫甥獨根,獨根兒頓然耳聞目染廢頓付丙拱衛工作母機歸正首丘孤颦還玩含怨懷恩皇使花青禍邸佳眷解鋪解調精絶徑途金雞柱看翫括春淚天淚地臉紅脖子粗雒誦木正拟聖飄轉錢谷師爺情弊青薪求竈頭不如告竈尾鋭筆删述十二屬首位爽異疏糲朔策蜀琴橐筆穩浃現露小動羲和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