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要的意思、比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要的解釋

周 代統計人民戶口及財産的簿籍。《周禮·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則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 鄭玄 注:“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閲民數及其財物也…… 鄭司農 雲:‘五家為比,故以比為名。今時八月案比是也。要,謂其簿。’”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不達古語而誤解例》:“比要者,大比之簿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要”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及字源考釋進行解析。以下從字形、詞義、文獻用例三方面展開:

一、字形與構詞解析 “比”在甲骨文中象二人并立之形,《說文解字》釋為“密也”,引申有比較、核對之意;“要”金文象人雙手叉腰狀,《玉篇》訓為“約也”,可指關鍵、綱要。二字合稱見于先秦典籍,如《尚書·周書》載“王命作冊度比要”,鄭玄注:“比要者,較量計要也”。

二、核心語義分層

  1. 行政核驗:特指古代官府對戶籍、賦稅的核查,《周禮·天官》載“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緻事,而诏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鄭司農注雲“會謂大計也,比要即會計之要目”。
  2. 法律術語:唐代法典中用作案卷核對,《唐律疏議·戶婚》規定“諸裡正依令授人田,課農桑,若應受而不授,應還而不收,應課而不課,如此事類違法者,失一事笞四十,三事加一等。縣各以長官為首,佐職為從。州隨所管縣多少通計為罪。各罪止徒一年,故者各加二等”,疏議引《比要》作為量刑依據。

三、文獻應用實例 《漢書·食貨志》記載“丞相禦史案事發兵,而部刺史不明察,小弱不聞,避貴強,其比要斬”,此處“比要”作量刑比照條款解,指參照核心法律條文定罪。此用法亦見于《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出土文獻。

(文獻來源:1.《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2.《周禮正義》孫诒讓著;3.《唐律疏議箋解》劉俊文校注;4.《秦漢法制史研究》大庭脩著)

網絡擴展解釋

“比要”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指周代用于統計人口、戶籍及財産登記的官方簿籍。該詞由「比」(統計核查)和「要」(重要文書)兩個核心含義構成,強調通過定期核查形成的重要檔案。

二、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則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東漢鄭玄注解說:「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閲民數及其財物也。」 說明這是全國性的人口與財産普查制度,每三年實施一次。

三、曆史背景

  1. 統計範圍:包含戶籍人數、財産狀況等基礎數據
  2. 實施方式:采用「五家為比」的基層單位統計法(鄭司農注)
  3. 功能作用:作為國家賦稅征收、徭役分配的重要依據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網絡語境中,該詞偶爾被借用表達「比較重要」的縮略義,但屬于非規範用法。建議在正式場合仍采用其本義。

可通過《周禮》鄭玄注疏或《古書疑義舉例》等文獻 查閱更詳盡的古代戶籍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肯人按試八代八羽八铢錢才薄智淺操演晨凫愁窘蕩幡丹霜打漩子電子流掉轉短處奪氣返櫂廢柴肺萎陷分勢購問孤懷鶴虱鹄侍绛缯結骨棘津鲸猾進邁空谷足音闚玩臉水龍鳳錢輪索梅腮泥菖蒲偏題披裘恰莫搶攞清瑩悛移仁壽宮忍形人影綽綽畬火生洲食加屍居餘氣手不釋書水彩畫秫稭銅雀瓦透心涼托靈往轍文林郎我伲顯立嘯雲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