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成婚姻關系的兩家。《南齊書·禮志上》:“夫人倫之始,莫重冠婚,所以尊表成德,結歡兩姓。”《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元來 唐 時衣冠人家,婚禮極重。合卺之夕,凡屬兩姓親朋,無有不來的。” 清 餘懷 《<闆橋雜記>小引》:“五倫之外,無妨别締良緣;兩姓之餘,到處可逢佳偶。”
兩姓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含義指不同宗族的兩個姓氏群體,常見于傳統婚姻關系或社會聯合的語境中。《漢語大詞典》(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第1234頁将其定義為“締結婚姻關系的雙方家族”,例如“兩姓聯姻”即指兩家通過婚姻結為親屬。這一概念源于周代宗法制度,如《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強調婚姻的社會聯結功能。
從詞源看,“兩姓”由數詞“兩”與名詞“姓”構成,屬偏正結構,其中“姓”指代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稱號。據《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姓”本義為“人所生也”,引申為标志家族血緣的符號,“兩姓”組合後特指不同血緣集團的結合。現代用法中,該詞可泛指不同家族或群體,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824頁補充說明其可延伸至“不同姓氏的族群合作”。
在文化層面,兩姓聯姻被視為中國古代“五倫”關系的重要實踐,《白虎通義·嫁娶》稱“人承天地,施陰陽,故設嫁娶之禮者,重人倫,廣繼嗣也”,印證了該詞承載的倫理價值。當代社會雖宗族觀念淡化,但“兩姓”仍在民俗學、社會學研究中作為分析傳統親屬制度的關鍵術語。
“兩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通過婚姻結合的兩個家族,強調聯姻關系。例如《南齊書·禮志上》提到“結歡兩姓”,《初刻拍案驚奇》中也有“兩姓親朋”的表述。這一用法與“二姓”的第一層含義相近,均源自《禮記·昏義》中“合二姓之好”的典故。
“雙姓”指複姓(如“歐陽”“司馬”),與“兩姓”無直接關聯。
“兩姓”核心含義是婚姻中的兩家聯合,常見于古籍對傳統婚俗的描述。若需了解更廣泛的曆史用法(如涉及朝代更疊等),可參考“二姓”的相關解釋。
拔白掤扒撥號澄洗吃老本廚監醇駮脣齒黜責大禹定期存款焚削國禍悍實含香署皓皓合稀泥花镳慌神兒回請金螢幾舄蠲振昆仍勞動對象龍翰鳳雛漉酪賣屠綿絮幂級數沒亂潛導虔潔戚闬蹊蹻清浄白省輕生重義軟盤儒素三鳥濇脈沙發沙民山峯燒飯孰視書香世家貪財湯餅筵陶熔脫脂往牍未極尉勞文曜五怖香城小廣播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