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庠的意思、文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庠的解釋

學校。 宋 範仲淹 《上時相議制舉書》:“今文庠不振,師道欠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庠,是漢語中對古代地方官辦學校的雅稱,尤其指府、州、縣設立的儒學機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1. 核心詞義與構成

    • 文: 指文化、教育、禮樂制度。在“文庠”一詞中,強調學校的核心功能是進行文化教育、培養德行、傳授儒家經典和禮樂知識。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文”的釋義。
    • 庠: 本義即指古代的地方學校。據《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可知“庠”是周代對地方學校的稱謂。後世沿用“庠”泛指學校,尤指官辦儒學。來源:《孟子·滕文公上》;《漢語大詞典》對“庠”的釋義。
    • 合成義: “文庠”即“施行文化教育的學校”,特指古代由地方政府設立、以儒家思想為根本、培養士子(讀書人)的官方教育機構。它區别于私塾、書院等教育形式,具有官方背景和正統地位。
  2. 曆史背景與功能

    • 文庠是古代中國地方官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漢代設立太學及地方官學以來,府學、州學、縣學等各級地方官學逐漸發展完善。來源:《漢書·儒林傳序》記載地方官學設置;《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李國鈞等主編)。
    • 其主要功能包括:
      • 教化育才: 培養通曉儒家經典、具備治國安邦才能的官吏後備力量(生員、秀才等)。
      • 推行禮樂: 作為地方禮樂教化的中心,舉行釋奠禮(祭祀孔子等先聖先師)、鄉飲酒禮等儀式,維護社會倫理秩序。來源:《禮記·學記》;《明史·選舉志》記載地方官學職能。
      • 選拔人才: 是科舉制度的基礎環節,生員在文庠學習并通過考核(如歲試、科試),才有資格參加更高層次的科舉考試(鄉試)。來源:《清史稿·選舉志》。
  3. 演變與代稱

    • “文庠”一詞本身多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地方官學的雅稱或代稱,并非正式的官方機構名稱(正式名稱多為“某府學”、“某州學”、“某縣學”)。
    • 它常與“學校”、“庠序”、“儒學”等詞并用或互換,體現其作為官方教育場所的性質。例如,古人稱入學為“遊泮”(指進入縣學)或“入泮宮”(泮宮即諸侯之學,後泛指官學),考中生員則稱“入泮”或“進學”。來源:《詩經·魯頌·泮水》;地方志中關于“入泮”的記載。
  4. 權威文獻引用

    • 《禮記·學記》: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明确記載了“庠”作為地方(黨一級)學校的古老地位,是“文庠”概念的重要源頭之一。
    • 《孟子·滕文公上》: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解釋了“庠”的起源(周代)和目的(明人倫)。
    • 《宋史·選舉志三》: (記載宋代地方官學情況)“天下州縣皆置學,學必有廟以祀孔子…生員在學…” 反映了後世地方官學(文庠)的普遍設置和基本形态(學廟合一)。來源:《宋史·選舉志三》。
    • 《明史·選舉志一》: “科舉必由學校…府、州、縣學諸生入國學者,乃可得官…” 清晰說明了文庠(府州縣學)在科舉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來源:《明史·選舉志一》。

“文庠”是對中國古代地方官辦儒學(府學、州學、縣學)的雅稱,意指施行文化教育、培養人才、推行禮樂教化的官方學校。其名稱源于“庠”作為周代地方學校的古稱,核心功能在于傳授儒家經典、培養士子、服務科舉選拔和維護地方教化秩序。它是理解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和士人文化的重要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文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2.字義拆解

3.文獻出處與用法

4.相關詞彙

“文庠”是古代對文化教育機構的雅稱,強調學問傳承與教化功能,多見于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庠”的演變,可參考中關于古代學校制度的詳細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班命包産到戶瀑溜禀性難移避招閉蟄殘夭垂絲蛓毛鷹湊興麤枝大葉怛怛地價妒忌烽警梗絶貢嘎山宮監絓漏股權公司橫意駕鼓車教名經緯金雞獎酒舠苦蕒快活三累息理安列秩禮贶靈祇淪波舟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毛詩馬頭民田牛口盤虞乾澇遷削齊姜阙庭虱官霜溪熟醉隨口談譽踏橇天施通權尪劣未婚妻微流星體委職衛足枭惡蕭灑媟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