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孱弱;怯弱。《梁書·殷鈞傳》:“小人無情,動不及禮,但禀生尪劣,假推年歲,罪戾所鐘,復加橫疾。”《舊唐書·文苑傳中·陳子昂》:“且 蜀 人尪劣,不習兵戰,一虜持矛,百人莫敢當。”
“尪劣”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āng liè,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孱弱 或怯弱,既可指身體虛弱,也可指性格軟弱。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詞源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梁書》《舊唐書》相關章節。
尪劣(wāng liè)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廣東話中,意思是“做事拖拉、不努力或低效”的貶義詞。下面将對它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尪(wāng)在《康熙字典》中是一個獨立字,為“爿”字從“爿”自下作“夅”聲,表示“強”;劣(liè)是由“刂”常用作字形的一部分,表示與刀相關的意義。
尪劣的來源是廣東話中的俚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積極、不盡職或效率低下。在繁體中,尪的寫法是「㝻」,劣的寫法是「劤」。
古時候的尪寫作「㝻」,而劣則寫作「劤」,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常見。古代的寫法更加繁瑣,與現代簡化的字形相比有較大差别。
這個員工做事總是尪劣,經常拖延工期。
他對待工作的态度真的很尪劣,無法讓人滿意。
尪劣沒有固定的組詞形式,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進行靈活搭配,例如尪劣工作、尪劣表現等。
與“尪劣”相似意義的詞語有拖拉、敷衍、懶散等。
與“尪劣”相反意義的詞語有敬業、主動、積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