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無逸》:“ 文王 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言惟正稅是進。後指正稅。古代法定百姓交納的賦稅。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詳文贅說》:“既蠲惟正之供,屢沛賑施之澤。”
“惟正之供”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出處與原始含義: “惟正之供”最早出自儒家經典《尚書·無逸》。原文為:“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 這裡記載的是周公對成王的告誡,要求後世君王不要沉溺于享樂、遊玩和田獵,而應以收取百姓正常的賦稅(即“正供”)為滿足。其核心意思是隻征收法定的、正常的賦稅,不額外橫征暴斂。
本義解析:
引申義與用法: 後世在使用“惟正之供”時,常引申為隻獲取或隻接受自己應得的那一份,不貪求非分之財或額外的利益。它體現了廉潔自律、安分守己的品德。常用于描述官員的清廉或個人的操守。例如,可以說某官員“清廉自守,惟正之供”,意指他隻拿應得的俸祿,不貪污受賄。
字義分解與權威依據:
現代理解: 在現代語境中,“惟正之供”的精神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它倡導的是一種合規合法、取之有度、不謀非分的原則,適用于個人職業道德(如不貪污受賄、不利用職權謀私)、商業倫理(如合法經營、不偷稅漏稅)等領域,強調在獲取利益時應堅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惟正之供”源自《尚書》,本義指統治者隻征收法定的正常賦稅,不橫征暴斂。其核心精神是隻取應得之份,不貪求額外利益,後世引申為形容廉潔自律、安分守己的品德和行為準則。
“惟正之供”是一個源自《尚書·無逸》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核心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本義
“惟正之供”原指古代法定百姓應繳納的正稅,即國家規定的常規賦稅(如田賦、戶稅等),區别于額外苛捐雜稅。
“惟正之供”本義聚焦于法定賦稅制度,強調稅收的合法性與規範性。其曆史背景體現了古代治國理念中對經濟秩序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引申的道德化解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但需結合原始文獻謹慎使用。
榜阙兵祭不開眼踸厲詞禁錯置打草谷打拗擣蒜東方雜志返初服方維服降高緻夠勁兒龜胸聒絮涸澤之神恢遠狡慧緊關靖享禁诃戟枝舉地踞見劇吐潰渱涼轎理該淪替輪鍘弭髦拿雲攫石普宴黔驢技盡棋院泉扉饒利韌帶日烏三衙舍經從權生財有道深谷攝息施功屬連聳拔邃峻唐銻天文院推杯唾玉往劫僞孔武工象尼顯曜小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