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衙的意思、三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衙的解釋

(1). 宋 代以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掌領禁軍,謂之“三衙”。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舊制,侍衛親軍與殿前分為兩司。自侍衛司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止置馬軍指揮使、步軍指揮使以來,侍衛一司,自分為二,故與殿前司列為三衙也。” 宋 黃庭堅 《次韻奉答吉鄰機宜》:“千裡折衝深寄此,三衙虛席看除誰?”

(2).三回。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一折:“憂愁殺,一日三衙,幾度添白髮。” 元 喬吉 《新水令·閨麗》套曲:“佇頭憑闌,一日三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衙”是宋代軍事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三衙是宋代中央統率禁軍的三大軍事機構,包括:

  1. 殿前司:掌管皇帝近衛軍,負責宮廷守衛。
  2. 侍衛親軍馬軍司:統領禁軍中的騎兵部隊。
  3. 侍衛親軍步軍司:統領禁軍中的步兵部隊。

二、曆史淵源

三、職能特點

  1. 統兵權分離:三衙僅負責軍隊日常管理,調兵權歸樞密院,實現“兵權分立”。
  2. 長官稱謂:三衙最高指揮官分别稱“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

四、其他含義

元代文學中偶用“三衙”代指“三回”,如元雜劇《趙禮讓肥》中“一日三衙”表示一日多次憂慮。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背景或職能細節,可參考權威來源:(查字典)、(搜狗百科)、(愛問教育)。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衙:詞義解釋

《三衙》是指古代中國的三個重要衙門,即尚書省、都統制府和提舉衙門。也泛指官府、官衙。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衙》是由“衤”、“衙”組成。

部首“衤”,音義符號為“衣”,意為服裝。此部首的寫法即衣裝的外觀特征。

部首“衙”,音義符號為“虍”,意為官府門衙。此部首的寫法即門前放着衛兵小虎。

來源和繁體

《三衙》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左傳》中,描述了官府的機構和職能。

在繁體字中,同樣使用“三衙”這個詞,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關于“三衙”的寫法是以甲骨文和金文為基礎的,表現出古代字形的特點。

例句

1. 在古代,官員要到三衙報告工作。

2. 三衙是帝王統治的核心機構。

組詞

1. 衙門:指官衙的大門。

2. 衙役:執行官府任務的人員。

3. 衙官:擔任官府職務的官員。

近義詞

1. 官府:指政府機關,與三衙都表示官方機構。

2. 官署:指官方機關的機構名稱。

反義詞

鄉村:指與官府相對應的農村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