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自然或人為所付與的形體。《莊子·知北遊》:“ 舜 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郭慶藩 集釋引 俞樾 曰:“天地之委形,謂天地所付屬之形也。” 唐 白行簡 《金躍求為鏌鋣賦》:“金有利用,躍而呈祥。騰沸渭之炎彩,耀赫奕之雄光,始則沉潛,将委形於鍛鑄,終能踴躍,求效用於鋒鋩。” 金 王若虛 《白發歎》詩:“區區亦何必,此身終委形。”
(2).置身。《晉書·皇甫谧傳》:“或謂 謐 曰:‘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所惡,何故委形待於窮而不變乎?’” 元 袁桷 《送馬伯庸禦史奉使河西》詩之六:“其西何寥寥,雲有古先生。巖居時一食,委形澹無營。”
"委形"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色彩的複合詞,最早見于道家典籍。《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賦予形體"¹,指自然或天地賦予萬物具體形态的過程。該詞由"委"(賦予、托付)和"形"(形體、形态)兩個語素構成,形成動賓結構。
詞源可追溯至《列子·天瑞》:"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²此處的"委形"蘊含着道家關于生命本源的思考,認為人的形體是天地暫時托付的存在。明代醫家張景嶽在《類經》中引申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謂形神相即"³,強調形體與精神的依存關系。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委形"多用于文學語境,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藝術創作時提到:"畫家委形楮墨,詩人托意文字"⁴,指創作者将思想情感寄托于具體藝術形态。該詞在宗教典籍中仍保持原初哲學含義,《道教大辭典》釋為:"道化生萬物之形态顯現"⁵。
¹《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0年 ²《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 ³《類經·攝生類》,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年 ⁴《管錐編》第三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⁵《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
“委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哲學和現代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自然賦予的形體
源自《莊子·知北遊》中“天地之委形”,指人的身體是天地自然賦予的形态,強調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例如《莊子》中舜與對話者的讨論,說明身體并非個人私有,而是天地所托付的形體。
置身于某種境遇
如《晉書·皇甫谧傳》中“委形待于窮”,意為安身或處于某種狀态,帶有順應時勢的意味。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中,“委形”多形容身體消瘦、衰弱的狀态,通常因疾病、勞累或營養不良導緻。例如:“他久病後委形憔悴。”
不同語境下需結合文意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及《晉書》原文。
傍境保準逼殺不靜餔饷廁馬當當響道殣相屬方牀放飯流歠風厲覆蕉尋鹿夫妻反目公轉沽酒故弄玄虛含膏悍激漢籍豪放洪福化纖活埋活套頭谏喻交阯接龍吉劇景撰濟師九五之位隽英窺道老生兒煉形烈武淪惑綠珠馬臯魚馬架扪心嫋嫋判斷句漂麥譜傳遷次沁沁涀涀權骨去暑曲邪深炯説法邃僻孫敬閉戶餹霜倜踼未遑偉如謝候解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