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口吃飯和喝湯。古人認為是對尊長極不敬的行為。《禮記·曲禮上》:“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齧骨。”《孟子·盡心上》:“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趙岐 注:“放飯,大飯也;流歠,長歠也……於尊者前賜食,大飯長歠,不敬之大者。”
"放飯流歠"是漢語中描述飲食禮儀失範的成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該典故由兩個動作構成:"放飯"指将吃剩的飯倒回食器,"流歠"謂大口喝湯發出聲響,均屬古代宴飲場合的失禮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大口吃飯、大口喝湯,形容飲食時不顧禮儀"(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6冊,1993年版)。
《孟子·盡心上》曾引此典故強調禮儀教化的重要性:"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漢代鄭玄注《禮記》時指出,該行為違背"共食不飽"的宴飲準則(來源:中華書局《禮記正義》,2008年校注本)。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考證"歠"本作"啜",強調其"飲之急"的原始語義(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1981年影印本)。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符淮青《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将其歸入行為描寫類成語,多用于批評粗俗無禮的進食方式(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年)。該成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從貴族規範向大衆道德評判轉化的過程。
“放飯流歠”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放飯流歠”不僅描述飲食粗魯,更深層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禮節的重視。其貶義色彩濃厚,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多指向失禮或輕重不分的行為。
白鹿巾白選陂堨邊防部隊敝帷不棄常境谄顔馳趨鋤艾廚宰顇奴寸意大閱登謌調刺調符底糞段位乏絶蕃鮮虹裳耾耾紅狼黃襖胡餅虎體熊腰狡抗借徑戒口凈床近署闚視臉黃肌瘦連真龍鳴輪軸忙熱鑷白磐磨偏壓情禱清昊齊俗曲裡拐彎繞膝三大政策僧官沙闆事功之學隨倡太半汰石子螳蜋奮臂踏穨天葩托葬文身斷發纖歌小編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