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增援軍隊。《左傳·桓公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新唐書·李愬傳》:“居半歲,知士可用,乃請濟師;詔益 河中 鄜坊 二千騎。”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 曩占 既怨 永昌 ,又恨 緬 ,欲 緬 得罪天朝,遣使乞濟師。”
(2).軍隊渡水。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濟師洪 河 ,拓定四州, 袁譚 高幹 ,鹹梟其首。” 晉 郭璞 《江賦》:“想 周穆 之濟師,驅八駿於黿鼉。”
“濟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在戰争中為前線補充兵力或提供支援。該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
指軍隊通過河流等水域的行動,常見于軍事策略描述:
現代漢語中,“濟師”偶爾用于比喻性表達,如“辣椒價格或将在明春止漲回跌,恢複到正常水平”的新聞中,用“濟師”形容市場調節(來源:,但需注意該用法非主流)。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和部分現代用例,核心含義仍以軍事行動為主。
濟師(jǐ sh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濟”和“師”兩個字組成。
“濟”字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7;“師”字的部首是“巾”,筆畫數為8。
“濟師”一詞的來源不甚明确,但根據常見的解釋,它通常指的是能夠給予幫助和啟迪的導師或者名師。
繁體字“濟師”在台灣和港澳地區常見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濟師”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多種變種,但整體結構和構造基本相同。
1. 他是一位溫文爾雅、涵養深厚的濟師,享有很高的聲望。
2. 學生們都受益于這位優秀的濟師的教導。
慈濟、濟困、濟貧、救濟、濟南、濟事、濟舊、濟世等。
導師、名師、教授、先生等。
學生、門徒、後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