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明道理。《淮南子·要略》:“凡屬書者,所以窺道開塞,庶後世使知舉錯取捨之宜適。”
亦作“ 窺導 ”。謂察其意而加以誘導。《孔子家語·賢君》:“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漢書·元帝紀》:“ 淮陽王 舅 張博 、 魏郡 太守 京房 坐窺道諸侯王以邪意,漏洩省中語。 博 要斬, 房 棄市。” 顔師古 注:“道讀曰導。” 王先謙 補注:“窺其意而導之。”
“窺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來源和用法區分:
一、基本含義(探明道理)
核心釋義
指通過觀察、研究來探求或闡明道理,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淮南子·要略》提到“窺道開塞”,即通過著書闡明道理、疏通思想阻塞。
曆史用例
二、引申含義(窺視隱私)
現代語境擴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引申為“通過不正當手段窺探他人隱私”,如偷窺通信、竊取秘密等。
使用注意
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性釋義,可能與原義存在偏差,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含貶義。
總結
建議優先采用“探明道理”這一傳統釋義,若涉及隱私相關語境,需明确标注引申義來源。學術或古文場景中,建議參考《淮南子》《漢書》等經典文獻用法。
窺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窺”和“道”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窗和辵,總共有16個筆畫。
1. 來源:窺道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司寇》中,意為“監視、管制”。後來逐漸演變為“窺視、瞭望”的意思。
2. 繁體:窺道(台灣)、窺道(香港)是窺道的繁體寫法。
3.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窺道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有時候會将“道”寫作“鳥”,在“窺”字的旁邊加上一個管道的形狀。
4. 例句:
a. 他偷偷地窺道對面的房子,好奇地看着窗内的情景。
b. 他們用望遠鏡窺道遠處的飛機,試圖辨認它們的型號。
5. 組詞:窺道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各種詞語,例如:窺伺(偷窺、監察)、窺探(偷窺、偵查)、窺視(偷窺、觀察)。
6. 近義詞:窺道的近義詞包括窺伺、窺視、窺探。
7. 反義詞:窺道的反義詞可以是正視、忽視、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