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危弦 ”。急弦。《文選·張協<七命>》:“撫促柱則酸鼻,揮危絃則涕流。” 李善 注:“ 鄭玄 《論語》注曰:‘危,高也。’ 侯瑾 《筝賦》曰:‘急絃促柱,變調改曲。’ 陸機 《前緩歌行》曰:‘大客揮高絃。’意與此同也。” 唐 袁朗 《秋夜獨坐》詩:“危絃斷客心,虛彈落驚禽。” 唐 虞世南 《門有車馬客》詩:“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堕珥解羅襦。” 清 方文 《啟一子建作連理圖贈予賦此答之》詩:“大巧奪天工,中聲動危絃。”
危絃(wēi xián)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本義:繃緊易斷的琴弦
指琴弦因調音過緊而處于易斷裂的狀态,常見于古琴、筝等弦樂器。古人以“危絃”形容琴音高亢急促,隱含脆弱易折的特性,如《文選·張協〈七命〉》中“撫促柱則酸鼻,揮危絃則涕流”即描繪琴聲悲切令人動容。此義項凸顯物理狀态的緊張與風險。
引申義:比喻危急的局勢或心境
由琴弦的緊繃引申至人事,形容處境險惡、情勢緊迫或人心惶惶的狀态。例如宋代歐陽修《送原甫出守永興》詩“精神折沖坐帷幄,危絃未許旁人驚”,以“危絃”暗喻邊防緊張需謹慎應對。此用法常見于古典詩文,強調危機四伏的緊張感。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可引用的線上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名稱替代,确保學術嚴謹性。)
“危絃”一詞中的“絃”是“弦”的異體字,因此“危絃”即“危弦”,常見于古典文學。以下是詳細解析:
組合釋義為:繃緊的、即将斷裂的琴弦,比喻事物處于高度緊張或瀕臨危機的狀态。
形容局勢緊張
如《後漢書》中“國家安危,在于呼吸”,以危弦暗喻政治局勢一觸即發。
表達悲怆情感
謝靈運《拟魏太子邺中集詩》有“急弦動飛聽”,用急促的弦聲象征内心的激蕩與哀愁。
音樂意象
指音調高亢急促的樂曲,如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吳絲蜀桐張高秋”,通過危弦渲染音樂張力。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仿古文體或詩詞創作中,例如:
“世事如危弦,稍縱即斷。”
意為世事如同繃緊的弦,稍有不慎便會崩潰。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如某首詩詞中的“危弦”),建議提供原文以便精準分析。
背暗投明别渎秉利并州兒讒頰陳物蠢迪檢押訂期東圃而或發迹蕃籬法衆夫己氏剛峭黑龍江省黑心符何去何從鴻爽恍惑夥并狐裘箭箬既成事實禁籍濟育巨功考盤口費愧憚流逐羅綴梅槐美術門地米廪目胞飄花濮議起爆情和鳅蛑觑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三婆兩嫂騷弊上愬煞手鐧屍寵侍弟束手聽命縮頭縮腦太史氏太學談劇投牒外功晩出仙鳳賢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