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仁宗 無嗣,死後以 濮安懿王 允讓 之子 趙曙 繼位,是為 宋英宗 。即位次年( 治平 二年),诏議崇奉生父 濮王 典禮。侍禦史 呂誨 、 範純仁 、 呂大防 及 司馬光 等力主稱 仁宗 為皇考, 濮王 為皇伯,而中書 韓琦 、 歐陽修 等則主張稱 濮王 為皇考。 英宗 因立 濮王 園陵,貶 呂誨 、 呂大防 、 範純仁 三人出外。舊史稱之為“濮議”。後亦借指朝中的争議。 清 田雯 《碧峣書院歌吊楊升庵先生》:“ 程朱 正論臣所執,今昔 濮 議誰斟量?”
“濮議”一詞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曆史事件(主要含義) 指北宋英宗時期關于皇帝生父尊號問題的禮儀争議:
二、成語典故(較少見) 據《查字典》記載,該詞亦指宴會中飲酒失禮的行為,源自古代濮陽昭公醉酒失态的故事。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現代多采用第一種釋義。
延伸意義 清代文人田雯等曾用“濮議”借喻朝堂争議,可見其影響超出具體事件,成為政治争議的代稱。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使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成語典故需結合具體文獻佐證。
濮議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見于文言文中,用以形容辯論、讨論的場合。
濮字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水部、比部和言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據考古學家研究,濮在古代是一個國名,後來衍生出指代那個地方的意義。濮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濮國的時代,用以形容該國在政務、外交等場合中進行辯論、讨論的情景。
濮字的繁體寫法為潽。
在古時候,漢字濮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石部,右邊是又一水部。這個版本的濮字在口字旁的上方有一橫。
他們在濮議的時候,争論激烈,各持己見。
濮言、濮辯、濮論、濮争、濮宴
辯論、讨論、争辯、争論、辯駁
共識、一緻、答案、定論、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