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timid]∶形容膽小、畏縮
(2) [shrink from responsibility]∶比喻膽小,怕負責任不敢出頭
形容畏縮。 魯迅 《華蓋集·“碰壁”之後》:“但是我也說明了幾句我所以來校的理由,并要求學校當局今天縮頭縮腦辦法的解答。”楚劇《葛麻》第二場:“ 葛 :‘看表弟坐在那廂,身上沒有穿着好衣服,人都是縮頭縮腦的。’”亦作“ 縮頭縮頸 ”。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三:“遠遠一條長街隻看見三四個人,蹀躞着,縮頭縮頸歪斜着走。”
“縮頭縮腦”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因膽小、畏縮而不敢直面困難或承擔責任的态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行為表現
形容人在面對挑戰、壓力或責任時,因害怕而畏縮不前,不敢主動行動或表态。例如:
心理特征
指缺乏勇氣和決斷力,常帶有貶義,用于批評逃避責任或不敢擔當的人。例如:
該成語源自古代口語,通過形象的肢體動作(縮頭)映射心理狀态,生動反映中國文化中對“擔當精神”的重視。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避免在正式場合用于褒義。
《縮頭縮腦》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膽小怕事,沒有勇氣或自信去面對困難和挑戰。
《縮頭縮腦》的拆分部首是“缶”和“月”,其中“缶”表示瓦罐,用于煮東西,“月”表示肉。根據部首筆畫順序拆分,《縮頭縮腦》的筆畫是5畫。
《縮頭縮腦》最早出現在南方的方言中,後來成為漢字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膽小怕事。
繁體字為「縮頭縮腦」。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縮頭縮腦》的古時漢字寫法是「縮頭縮腦」。
他在面對挑戰時總是縮頭縮腦,缺乏勇氣去嘗試。
組詞示例:縮手縮腳、縮衣節食、縮手縮腳。
近義詞示例:畏首畏尾、膽小如鼠、唯唯諾諾。
反義詞示例:大無畏、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