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危弦 ”。急弦。《文选·张协<七命>》:“抚促柱则酸鼻,挥危絃则涕流。” 李善 注:“ 郑玄 《论语》注曰:‘危,高也。’ 侯瑾 《筝赋》曰:‘急絃促柱,变调改曲。’ 陆机 《前缓歌行》曰:‘大客挥高絃。’意与此同也。” 唐 袁朗 《秋夜独坐》诗:“危絃断客心,虚弹落惊禽。”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襦。” 清 方文 《启一子建作连理图赠予赋此答之》诗:“大巧夺天工,中声动危絃。”
危絃(wēi xián)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本义:绷紧易断的琴弦
指琴弦因调音过紧而处于易断裂的状态,常见于古琴、筝等弦乐器。古人以“危絃”形容琴音高亢急促,隐含脆弱易折的特性,如《文选·张协〈七命〉》中“抚促柱则酸鼻,挥危絃则涕流”即描绘琴声悲切令人动容。此义项凸显物理状态的紧张与风险。
引申义:比喻危急的局势或心境
由琴弦的紧绷引申至人事,形容处境险恶、情势紧迫或人心惶惶的状态。例如宋代欧阳修《送原甫出守永兴》诗“精神折冲坐帷幄,危絃未许旁人惊”,以“危絃”暗喻边防紧张需谨慎应对。此用法常见于古典诗文,强调危机四伏的紧张感。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可引用的在线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名称替代,确保学术严谨性。)
“危絃”一词中的“絃”是“弦”的异体字,因此“危絃”即“危弦”,常见于古典文学。以下是详细解析:
组合释义为:绷紧的、即将断裂的琴弦,比喻事物处于高度紧张或濒临危机的状态。
形容局势紧张
如《后汉书》中“国家安危,在于呼吸”,以危弦暗喻政治局势一触即发。
表达悲怆情感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有“急弦动飞听”,用急促的弦声象征内心的激荡与哀愁。
音乐意象
指音调高亢急促的乐曲,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吴丝蜀桐张高秋”,通过危弦渲染音乐张力。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在仿古文体或诗词创作中,例如:
“世事如危弦,稍纵即断。”
意为世事如同绷紧的弦,稍有不慎便会崩溃。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某首诗词中的“危弦”),建议提供原文以便精准分析。
剥怨杯行辨若悬河宾宾不测之忧不亢长虺成蛇乘驭仇矛慈爱反虏風枝父严子孝肐胝儿汉白玉黄金颡黄龛黄气假痴假呆艰食浃时架陷哜哜进给量寖寖谨愿寄应峻烈联保令淑埋殡冒然懵蔽谟略啮坏怒容潘虹奇擎器世间气消胆夺弱毫山酒绳枉世父噬攫施以祀灶日踏莎听微决疑同敝相济透字头子钱团弄帏薄不修遐甸峡门香獐子仙蜕笑扯扯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