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ious appearance] 莊重威嚴的儀容
(1).謂儀容莊重。《東觀漢記·承宮傳》:“臣狀丑不可以示遠,宜選長大威容者。”
(2).指莊重的儀容。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貯以滿籯,既生壯士之顔色;服以耀武,式增繡使之威容。”
(3).威嚴的禮儀、軍容。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整威容以肅衆,仗法度而無二者,嚴人也。” 唐 白居易 《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軍府威容從道盛,江山氣色定知同。” 魏巍 《東方》第二部第一章:“ 鄧軍 從這幾個 朝鮮 戰士身上,看見了這支兄弟軍隊不可戰勝的威容。”
威容是漢語複合詞,由“威”與“容”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威嚴的儀容或莊重的氣度,多用于形容人物(尤其位高權重者)或場景所展現的肅穆、莊重、令人敬畏的外在風貌與内在氣質。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演變及使用場景分述: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為“威嚴的容貌;莊重的儀容”,強調外在形象傳遞的莊重感與震懾力。
例:将軍威容整肅,三軍肅然。
《漢語大詞典》
擴展為“威嚴的儀容舉止”,涵蓋神态、動作等整體風範,突出對他人的精神影響力。
例:帝王威容,群臣莫敢仰視。
《說文解字》釋為“姑也,從女從戌”,本義指婆婆(夫之母),引申為“尊嚴、震懾之力”(如“權威”“威懾”)。
《說文》注“盛也”,本義為容納,後指“容貌、儀态”(如“儀容”“面容”)。
二字合成後,“威容” 強調通過儀态傳遞的威嚴感,屬偏正結構,以“容”為載體,“威”為特質。
人物描寫:
多用于刻畫君主、将帥、長者等權威人物的莊重形象。
《後漢書·李固傳》****:
“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曾無威容。” (反襯無威嚴之态)
場景氛圍:
形容建築、儀式等宏大肅穆的景象。
唐·劉禹錫《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複五铢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凜然”呼應威容之氣)
詞彙 | 側重點 | 差異 |
---|---|---|
威儀 | 禮儀的莊嚴性 | 強調禮制規範下的莊重舉止 |
威嚴 | 内在氣勢的壓迫感 | 可脫離儀容,指抽象的氣場 |
威容 | 儀态呈現的莊重感 | 需通過外貌、神态直觀顯現 |
(注:因古籍原版無網絡鍊接,此處标注通行出版社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威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人的外貌、舉止端莊而威嚴。例如《東觀漢記·承宮傳》中提到“宜選長大威容者”,強調選擇儀态莊重的人以彰顯威嚴。這一含義多用于形容人的氣質或整體形象。
具體指代威嚴的外貌或神态。明代唐順之在《謝賜銀币表》中寫道“式增繡使之威容”,即通過服飾或儀仗來增強威嚴的儀态。現代作家魏巍在《東方》中也用“威容”形容軍人的威嚴相貌。
用于描述集體場合中的肅穆氛圍。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行品》提到“整威容以肅衆”,指通過嚴整的禮儀或軍容來震懾衆人;唐代白居易的詩句“軍府威容從道盛”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引申用法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傲物白馬生白章悲忻婢仆閟幄簸羅回長憂叱羅出事丹士诋疵丢落頓口拙腮發胖風絲紛沓公教人員鈎鐮挂勁阖境江靡谫智交稅節哭敬陳管見計入九刑軍鎮豤言匡翊壘栅擂石車良辰吉日捩柁六傅摟伐沒佯憫憫敏劭南北選驽猥傔媵清發輕土忍容煞費心機觞飲深玄蓍艾收清誦詠突現萬紫千紅為學效業歇前習慣于細糧膝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