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傅的意思、六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傅的解釋

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 西晉 末始置此六職。 唐 雖有此職,但因人而設,不皆有。 宋 以後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晉書·何劭傳》:“ 惠帝 即位,初建東宮,太子年幼,欲令親萬機,故盛選六傅,以 劭 為太子太師。” 唐 白居易 《嚴绶可太子少傅制》:“東朝保傅,歷代尊崇。 漢 擇名儒,任先 疏廣 。 晉 求耆德,選在 山濤 。實資六傅之賢,用宏三善之道。”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持憲儲闱·六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傅是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對輔佐帝王或太子的六種最高級導師的合稱,具體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與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三少”)。其核心含義與職能如下:


一、基本釋義

六傅是西周以來确立的帝王教育制度,專指負責教導天子或太子的六位最高級官員。其名稱與職責分工如下:

  1. 太師:帝王首席導師,主掌道德教化與治國方略(《周禮·地官》)。
  2. 太傅:輔佐帝王修習禮法、規範言行(《漢書·百官公卿表》)。
  3. 太保:督導帝王修身養性,保障其身心健康(《尚書·周官》)。
  4. 少師、少傅、少保:作為“三公”副職,協助教導太子或年輕君主,側重具體實務訓練(《通典·職官典》)。

二、曆史演變與職能

  1. 西周起源

    六傅制度始創于周代,以“三公三少”形成完整的帝王教育體系,強調德、禮、體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禮記·文王世子》)。

  2. 秦漢至隋唐

    官職逐漸虛銜化,但保留榮譽性質。如晉代設“太子六傅”專責東宮教育(《晉書·職官志》)。

  3. 宋明清沿革

    宋代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榮譽銜,授予重臣(《宋史·職官志》);明清時期“三公三少”成為最高階文臣榮稱,實際教育職能轉歸翰林院。


三、文化意義

六傅制度體現了古代“君師一體”的政治倫理: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 “六傅”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3.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通典·職官典》(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六傅”是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的一組重要頭銜,具體指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以下是詳細解釋:

1.組成與起源

2.職能與演變

3.曆史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職能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如《晉書》《事物紀原》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鍊鑒白彜梆硬鮑叔不差上下齒位串門垂典鹑兔磁州窯彈盡糧絕丹泣大宛馬盾威多多許耳受法吏繁刑重賦楓墀賦恤黑兜蟲黑炭黃鸎化醒火兜牆磵牕儉素劍頭一吷菁藻矜遇俊傑廉悍巨人傳浪死連帥毛豆棉毛,棉絨廟堂碑銘刻侔迹啓輪清朗輕裘緩帶輕如鴻毛绮筵戎備石臼石榴酒識卻時膳世姻獸镮堂牒堂子壇位塌冗土地入股蛻留駝肩罔沕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