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ious appearance] 庄重威严的仪容
(1).谓仪容庄重。《东观汉记·承宫传》:“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长大威容者。”
(2).指庄重的仪容。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贮以满籯,既生壮士之颜色;服以耀武,式增绣使之威容。”
(3).威严的礼仪、军容。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整威容以肃众,仗法度而无二者,严人也。” 唐 白居易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诗:“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一章:“ 邓军 从这几个 朝鲜 战士身上,看见了这支兄弟军队不可战胜的威容。”
威容是汉语复合词,由“威”与“容”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威严的仪容或庄重的气度,多用于形容人物(尤其位高权重者)或场景所展现的肃穆、庄重、令人敬畏的外在风貌与内在气质。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演变及使用场景分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为“威严的容貌;庄重的仪容”,强调外在形象传递的庄重感与震慑力。
例:将军威容整肃,三军肃然。
《汉语大词典》
扩展为“威严的仪容举止”,涵盖神态、动作等整体风范,突出对他人的精神影响力。
例:帝王威容,群臣莫敢仰视。
《说文解字》释为“姑也,从女从戌”,本义指婆婆(夫之母),引申为“尊严、震慑之力”(如“权威”“威慑”)。
《说文》注“盛也”,本义为容纳,后指“容貌、仪态”(如“仪容”“面容”)。
二字合成后,“威容” 强调通过仪态传递的威严感,属偏正结构,以“容”为载体,“威”为特质。
人物描写:
多用于刻画君主、将帅、长者等权威人物的庄重形象。
《后汉书·李固传》****:
“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曾无威容。” (反衬无威严之态)
场景氛围:
形容建筑、仪式等宏大肃穆的景象。
唐·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凛然”呼应威容之气)
词汇 | 侧重点 | 差异 |
---|---|---|
威仪 | 礼仪的庄严性 | 强调礼制规范下的庄重举止 |
威严 | 内在气势的压迫感 | 可脱离仪容,指抽象的气场 |
威容 | 仪态呈现的庄重感 | 需通过外貌、神态直观显现 |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此处标注通行出版社版本,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威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指人的外貌、举止端庄而威严。例如《东观汉记·承宫传》中提到“宜选长大威容者”,强调选择仪态庄重的人以彰显威严。这一含义多用于形容人的气质或整体形象。
具体指代威严的外貌或神态。明代唐顺之在《谢赐银币表》中写道“式增绣使之威容”,即通过服饰或仪仗来增强威严的仪态。现代作家魏巍在《东方》中也用“威容”形容军人的威严相貌。
用于描述集体场合中的肃穆氛围。例如晋代葛洪《抱朴子·行品》提到“整威容以肃众”,指通过严整的礼仪或军容来震慑众人;唐代白居易的诗句“军府威容从道盛”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引申用法或例句,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不足言趁机赤蛇丑贼生储精除中猝倒蹙弱当务之急担纆亶叙顿功烦嚣皋鷄恭恪诡合股权公司害怕花姑娘画帖迦楼罗戒定进对京圻计穷力尽酒在心头,事在肚里镌裁遽央开讲诳告狂三诈四老身脉书美报门豹猛獁糜费破亲勤劳琼林玉树鹊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颯爽山崩川竭山魈申畅省念生油税粮输赆暑衣廋隐讨删天子妃万分武林旧事记遐景宵床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