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攂石車”。古時一種戰具。以車載石,轉石下擊,殺傷敵人。《新唐書·李光弼傳》:“乃徹民屋為攂石車,車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數十人死。”
擂石車是中國古代戰争中使用的重型防禦武器,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擂石車是古代戰場上的防禦型戰具,通過車載石塊形成攻擊裝置,作戰時轉動或推落石塊對敵方造成殺傷。在《新唐書·李光弼傳》中有明确記載,需200人協作操作,石塊攻擊範圍内可緻數十人傷亡。
運作原理 該武器核心原理是将石塊置于特制車輛上,利用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當敵軍靠近時,通過人力推動車輛或機械裝置使石塊滾落,形成自上而下的密集攻擊。
字詞演變 "擂"字在古漢語中通"礌",原指推石自高處下擊的動作(《埤蒼》),後衍生出撞擊、研磨等含義。讀音存在léi/lèi兩種标注,可能因地域或時代差異導緻發音演變。
曆史應用 唐代名将李光弼曾拆除民房取材制造擂石車,用于守城作戰,這既說明其破壞力巨大,也反映古代戰争對民間資源的征用現象。
注:該詞在《漢語大詞典》《新唐書》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應用,主要作為曆史軍事術語存在于文獻研究中。
“擂石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思是“用來擣米的車”。擂石車由兩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擂石”,指一種用來研磨大米的工具,其次是“車”,指一種移動工具。因此,“擂石車”可以理解為一種用來研磨米飯的移動車輛。
根據擂石車的構成,我們可以拆分它的部首為“手”和“車”,其中“手”是左部,“車”是右部。根據擂石車的字形,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擂石車”源于古代的生活場景。在古時候,人們需要将大米研磨成米飯,以供食用。為了方便地研磨米飯,人們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工具——擂石車。擂石車由兩個大石頭組成,其中一個石頭固定在地面上,另一個則通過車輪與車軸連接,使其能夠隨意移動。人們可以坐在擂石車上,通過使勁地推動車輪,讓兩個石頭摩擦磨合,從而将大米磨碎成細小的顆粒。
擂石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檑石車”,字形比簡體字複雜一些。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擂石車的古字形為“擂石車”,其中“擂”字在古時的寫法中,在“手”部下面有一個“土”字旁,表示與土地關聯。同時,“車”字古時是用“車”來表示的,字形中右邊的部分是用橫線标示。
1. 我祖父告訴我,他年輕時每天都要坐在擂石車上磨米飯。
2. 這座博物館裡展示了古代的農具,其中包括一台擂石車。
擂石車可以通過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擂石:指用來研磨大米的石頭。
2. 石車:指由石頭構成的車輛。
擂石車的近義詞可以是“擂谷車”或“榡石車”,意義相同。而擂石車的反義詞可以是“碾米機”,這是一種通過機械力驅動的設備,用于研磨大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