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還是,抑或。 唐 王維 《問寇校書雙溪》詩:“君家 少室 西,為復 少室 東?” 宋 楊萬裡 《山居》詩:“不知蟬報夏,為復自吟風?” 明 張居正 《送楊生南歸》詩:“清時不獻太平書,為復還從江上居。”
“為複”的漢語詞典釋義與用法解析
“為複”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連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保留在方言或特定書面語中。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在唐宋時期的文獻中,“為複”常用于疑問句,相當于“還是”“或者”,連接兩個并列選項,表達選擇或推測。
例句:
“卿為複怨恨朕也?為複惜卿之才也?”(《南史·王誕傳》)
此處的“為複”即“是怨恨朕,還是顧惜你的才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2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
在閩南語、客家話等方言中,“為複”保留古語用法,意為“因為”,強調因果關系。
例句(閩南語):
“伊為複無閑,毋來開會。”(他因為沒空,沒來開會。)
來源:李如龍《閩南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56頁。
少數文獻中,“為複”可表轉折(相當于“卻”)或遞進(如“而且”),但此類用法罕見。
例句:
“其言甚辯,為複難解。”(其言辭巧妙,卻難以理解。)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532頁。
現代書面語中,“為複”基本被“還是”“因為”等替代,僅適用于仿古文體或方言研究。日常交流建議使用現代漢語常用詞以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
“為複”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連詞,主要用于表示選擇或疑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還是”“抑或”。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表示在兩種可能性中選擇或提出疑問,常見于唐宋詩詞及文言文。例如:
語法功能
通常連接兩個并列的疑問句或假設句,構成“是A,為複B”的結構,強調對兩種情況的權衡。
詞源與構成
由于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僅見于仿古文體或學術研究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還是”“或者”替代。
礙挽安慶保衛戰邦憲杯盤編織币爵波速步趍布水蠶房陳臧癡伯子鸱鸠倒君德守德元定國安邦帝佐阿其所好法雲地風灣告官鳏魚過筋過脈豪騁黑閣落虎口餘生互生濟饞都護極厚禁額精氣神兒金光蓋地即序括結爛襟襟吏科亂雲鹿角叉髦子梅紅傘門啓秋登秋高氣和三谟三世同爨少女沈略首官蜀魄偷生拖債惋懑污僻無與倫比誤作非爲鮮素憲檄小除夕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