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est and sincere] 敦厚樸實;忠厚樸實
方正敦樸
見“ 敦樸 ”。
亦作“ 敦樸 ”。敦厚樸素。《史記·孝文本紀》:“上常衣綈衣,所幸 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後漢書·樊準傳》:“太後深納其言,是後屢舉方正、敦樸、仁賢之士。” 明 唐順之 《與程松溪司成》:“有能為道德仁義之説者,又往往口耳而不中於實用,是以淪胥愈下,至於亷恥敦樸之道喪,而獧利機械之俗成。” 清 劉大櫆 《贈姚詠棠序》:“ 詠棠 居一室,一志篤向乎詩書,敦樸自守。”
“敦樸”是漢語中形容人性格或事物本質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敦厚樸實”。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敦”指誠懇、寬厚,“樸”意為質樸、不加修飾,二者結合後表示“内在品質的真誠與外在表現的淳樸”。例如《漢書·張敞傳》中記載“敞為人敏疾,賞罰分明,然行事敦樸”,此處強調人物性格的厚重與不尚浮華。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敦”最早見于甲骨文,字形如盛放食物的器皿,引申為“厚重、誠懇”;“樸”原指未加工的木材(《說文解字》),後衍生出“本質純真”的抽象含義。兩字組合約形成于漢代,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階層的道德修養标準。
在用法上,《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常見于人物品評或文化論述,如“敦樸之風”“性情敦樸”等表達,適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近義詞包括“淳厚”“樸拙”,反義詞則有“浮華”“矯飾”等概念。
值得關注的是,《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演變:唐代以前多指“物質層面的簡樸”,宋代經學家則側重其“精神修養”的意涵。這種語義的拓展反映出中華文化對道德品質的持續重視。
“敦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人的品質或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敦樸”既可用于描述個人品德,也可體現文化或群體特征,常見于曆史文獻和現代漢語表達中。
骜亢白冠氂纓唱明蟾宮扳桂谄僞逞頑捶胸跌足出震之君翠滑倒懸之危電線電綫調門疊香英多僻風覽鳳曆诟毀軌塵嫢嫢刿目怵心國統區駭俗環逼幻景唬吓檢控金葉子隽妙刊鑄兩到禮兵麻稭濛湧扪涉缪悠侔名目熟拍馬溜須配德娉娉蒲蔽樸陋岐出青頭棄繻戎禦攝政獸糖刷利絲柎思勞四下松柏之茂髫鬌同伍圖書館違殆晤見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