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d]∶少年時代與壯年期之間任何年齡的男子
(2) [young man]∶青年男子,小夥子
(3) [having a youthful appearance]∶相貌年輕
他長得後生,看不出是四十歲的人
(1).較後出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2).後嗣,子孫。《詩·商頌·殷武》:“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 鄭玄 箋:“王乃壽考且安,以此全守我子孫。”
(3).後輩,下一代。《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劉敞秀才》:“後生不聞義,前輩懼為黨。” 張天翼 《畸人手記·新與舊》:“﹝大舅﹞然後把那雙不大靈活的眼珠盯着我,擺出一副獎勵後生的臉色。”
(4).弟子,學生。《墨子·非儒下》:“夫為弟子後生,其師,必脩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後已。” 孫诒讓 間诂:“後生亦弟子也。《耕柱篇》:‘ 耕柱子 遺十金于 墨子 ,曰:後生不敢死。’又雲:‘後生有反 子墨子 而反者。’并弟子之稱。” 元 耶律楚材 《再赓仲祥韻寄之》:“後生來從學,善誘能循循。”
(5).年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娘子花朶兒般後生,恁地會忘事?”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三七章:“翻了身,我們都變得後生了,有甚好笑的?”
(6).年輕人;小夥子。 唐 寒山 《詩》之二二七:“三五癡後生,作事不真實。”《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真人年六十餘,自服丹藥,容顔轉少,如三十歲後生模樣。” 陳世旭 《小鎮上的将軍》:“小鎮搬運隊那個莽後生把闆車丢在一邊。”
(7).謂醒悟較晚。《韓詩外傳》卷六:“問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猶言先醒也。不聞道術之人,則冥於得失。不知治亂之所由,眊眊乎其猶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有後生者,有不生者……後生者,三年而復, 宋昭公 是也。’”
(8).來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若引之先業,冀以後生,更為通耳。” 清 黃遵憲 《山歌》:“人人要結後生緣,儂隻今生結目前。”
“後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可歸納如下:
指年輕人或晚輩
現代常用義為對青年男子或年輕一代的稱呼,尤其在方言中常見。例如西北地區用“後生”代指男青年,相當于“小夥子”“年輕人”()。
形容相貌年輕
可用于描述外貌顯年輕的狀态,如“他長得後生,看不出四十多歲”()。
曆史淵源
《論語·子罕》提到“後生可畏”,意為年輕人潛力無限,值得敬畏()。《詩經·殷武》中“後生”指後代子孫,如“壽考且甯,以保我後生”()。
擴展含義
《爾雅·釋親》将“後生”解釋為兄弟中較晚出生者,如“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方言特色
在口語中,“後生家”表示年輕人群體()。
常見搭配
成語“後生可畏”廣泛用于表達對年輕一代的贊賞;另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比喻絕境逢生()。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論語》《爾雅》等文獻,或查閱方言類詞典。
《後生》一詞是指年幼的人或者年輕一代的人。通常用來形容年輕且有朝氣的人,也常常用來表示對年輕一代的稱贊。
《後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後(亻字旁),共有5個筆畫(一橫、一豎、一點、一橫、一撇)。
《後生》這個詞最早出自《莊子·逍遙遊》篇:“華而不實,矯而不正,喜而不務,有而不久,後生可畏。”意思是描述了事物雖然表面上光鮮華麗,但實際上卻空洞虛假,不正直真實。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對年輕一代的詞語。
《後生》的繁體字為《後生》。
古時候,《後生》可以寫作《後生》或《後生》,字形上的小變化。
他是一個有着無窮潛力的後生,可以肩負起重任。
後生可畏、後生晚輩、後生小輩
年輕人、青年、少年
前輩、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