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帶的意思、散帶的詳細解釋
散帶的解釋
喪服散垂于腰的麻帶。《禮記·雜記上》:“大功以上散帶。” 孔穎達 疏:“大功以上,散此帶垂,不忍即成之,至成服,乃絞。”
衣帶松散。《晉書·王徽之傳》:“性卓犖不羈,為大司馬 桓溫 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帶的解釋 帶 (帶) à 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帶子。皮帶。領帶。一衣帶水。 像帶子的長條物:帶鋼。帶魚。聲帶。 車輪胎:車帶。外帶。 區域:地帶。溫帶。 佩戴,披挂:帶孝。帶劍。 隨身拿着:攜帶。帶挈。
網絡擴展解釋
“散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和來源如下:
一、喪服散垂的麻帶
- 基本含義:指古代喪禮中未系緊、自然垂下的麻帶,用于大功以上的喪服。這種形式體現對逝者的哀痛之情,不忍立即将衣帶系緊,需等到正式成服時才整理。
- 文獻依據:
- 《禮記·雜記上》記載:“大功以上散帶”,孔穎達疏釋為:“大功以上,散此帶垂,不忍即成之,至成服,乃絞。”
- 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喪禮的儀制細節。
二、衣帶松散的狀态
- 引申含義:形容衣帶未系、儀容不整的狀态,常用來描繪人物不拘小節或生活灑脫的形象。例如《晉書·王徽之傳》描述:“蓬首散帶,不綜府事”,指王徽之任參軍時披頭散發、衣帶松散,不理會公務。
- 文化背景:此類描述多見于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記載,反映當時崇尚自然、不拘禮法的風氣。
補充說明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到“散帶”作為成語表示“行為懶散”,但此用法缺乏經典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用,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帶
散帶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松馳、松解或散亂的帶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帶的拆分部首是⺅ (人)和巾,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和繁體
散帶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在繁體字中,散帶的寫法是散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散帶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形狀。其中,散帶的一種寫法是「散帶」。
例句
1. 他散漫的穿着散帶挂在腰間,給人一種放松的感覺。
2. 風吹過,散帶隨之飛舞。
組詞
散漫、散亂、解散、放散
近義詞
松散、寬松、疏松
反義詞
緊繃、繃帶、收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