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服散垂于腰的麻帶。《禮記·雜記上》:“大功以上散帶。” 孔穎達 疏:“大功以上,散此帶垂,不忍即成之,至成服,乃絞。”
衣帶松散。《晉書·王徽之傳》:“性卓犖不羈,為大司馬 桓溫 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
"散帶"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本義 "散"指解開、分散,"帶"即衣帶。《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問喪》篇,指"解去腰帶以示哀悼"。《辭源》補充說明,古代喪禮中"散其衣帶"是表達悲痛的儀節,與"括發"(束發)同為守喪标志。
二、引申象征 在魏晉文學中,"散帶"被賦予隱逸意象。如《世說新語》記載嵇康"散帶衡門"的典故,《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引申為"脫去官服,歸隱田園"的代稱。這與當時士人追求自然的風尚密切相關。
三、禮儀功能 《中國衣冠辭典》考證,周代喪禮制度規定"散帶"為特殊形制的麻質腰帶,寬度三寸,不系結而垂散,象征"哀毀骨立"的身體狀态。該形制在《儀禮·喪服》中有詳細尺寸記載:
$$ text{帶制} = frac{text{腰圍}}{5} times 3 $$
其中"腰圍"指生前常服尺寸。
“散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和來源如下: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到“散帶”作為成語表示“行為懶散”,但此用法缺乏經典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用,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霸衿備道不慈滄浪老人創辦瘡疣串親戚春秋筆法對撇子度索獨着詻詻趕工幹瘠根撥恭德官況沽賣過磨狠命火針江山船洊經焦煩家無擔石介僎矜慈金玉之言跼踀跼迹婪濁柃梋賃價麗容鸾辔魔說摩天樓幕後搦翰破家為國剖辭前鑒前哨前聖氣度起建青鴍七色驅擯捎馬子疏儉題進投檄萬石晚食當肉完惜委禽迕犯匣劍帷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