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達灑脫。 明 李東陽 《曲江韶石題廣東黃瑛卷》詩:“ 黃生 好古流,少小慕通儻。”
“通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放達灑脫的性格或氣質,多用于形容人的風度不拘束、自然率真。該詞由“通”(通達)和“傥”(灑脫不拘)組合而成,強調内外兼修的豁達。
出處與用例
最早見于明代李東陽《曲江韶石題廣東黃瑛卷》的詩句:“黃生好古流,少小慕通儻。”此處描述黃瑛年少時便向往灑脫不羁的品性。
字義解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書面化表達,更常見的近義詞為“倜傥”或“潇灑”。如需引用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可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傥”字的演變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及詩詞注解類資料。
通傥(tōng dè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通”和“傥”兩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獨特的含義。下面将對通傥進行詳細解析。
通傥的部首是“兒”(rén),該部首通常表示人類或相關的事物。傥的部首是“亻”(rén),表示人。總的來說,這兩個部首都與人有關。
通傥的筆畫數共計15畫,具體的書寫順序是:先寫上面的亻,再寫下面的兒。
通傥是個字形演變比較複雜的字。它最早出現在《金華子》一書中,用于表示“巧妙”的意思。後來,通傥的用法逐漸演變,擴展到表示“順暢”、“通達”等含義。在古代文獻中,通傥的寫法有時會變為繁體字“通澄”,但兩者的意思是相同的。
通傥在古代寫法中也發生了變化。在篆書寫法中,通傥的字形為類似于現代的“通”的形狀,上方有一個類似“之”字的标記。在隸書寫法中,通傥則變為四線楷書的樣式,形狀與現代字形相似,但筆畫書寫順序略有不同。這些變化顯示了漢字書寫形式的演變過程。
1. 網絡的發展讓信息的傳送變得通傥無阻。
2. 她的英語口語流利,真是通傥自如。
3. 這個智能家居系統使得家庭各個設備之間的聯動變得通傥便捷。
通傥組詞舉例如下:
通路、通暢、通達、傥便、繁通。
通傥的近義詞可以是:暢通、通順、流暢。
通傥的反義詞可以是:堵塞、阻塞、不通。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了解到了通傥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