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傳世久遠的七弦琴。多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後增為七弦。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詩:“短歌吹細笛,低聲泛古琴。” 宋 趙希鹄 《洞天清錄·古琴》:“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盡,惟黯黯如海舶所貨烏木,此最奇古。”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黃鵠,秋嘯,鳴玉。”
古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定義、曆史、結構、文化地位等方面綜合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弦樂器之一,以梧桐木等材料制成,初為五弦,後定型為七弦,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其名稱“琴”在古代特指這一樂器,19世紀後為與西方鋼琴區分而加“古”字。
2. 曆史演變
據文獻記載,古琴至少有三千五百年曆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傳說伏羲制琴、神農改五弦,周文王與周武王各增一弦,最終形成七弦制式。漢朝起,琴面增設13個徽位标記音律,兼具禮器與樂律法器功能。
3. 結構與音色
琴體狹長,長約120厘米,寬約20厘米,由面闆、底闆、琴弦及13個玉/螺钿徽組成。七弦按五聲音階排列,音域達四個八度,彈奏時通過“散、按、泛”三種技法呈現豐富表現力。
4. 文化地位
古琴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文人必修之藝,象征高雅修養。《禮記》載“士無故不撤琴瑟”,體現其與典籍并重的地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典故更使其成為知音文化的載體。
5. 現代傳承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其制作技藝與演奏傳統至今仍在延續,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玫苓音樂、業百科等多方權威信息。
古琴是指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屬于七弦琴,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靈魂。
古琴這個詞拆分後的部首是“古”和“玄”,古的部首是“口”,玄的部首是“元”。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古琴可以被寫作“口元”。
“古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中,指的是古代的彈撥樂器。繁體字“古琴”與簡體字寫法一樣,也是“古琴”。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古琴的寫法稍有不同。古琴的漢字寫作“古筝”,部分古籍中也有采用這個寫法。不過現代漢字形式一般認定為“古琴”。
他熟練地演奏着古琴,讓人陶醉在濃郁的音樂中。
古琴的相關詞彙有:古琴師、古琴曲、古琴藝術、古琴考古等。
古琴的近義詞有:古筝、古箏。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因為古琴是一種獨特的樂器,很難找到完全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