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傳世久遠的七弦琴。多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後增為七弦。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詩:“短歌吹細笛,低聲泛古琴。” 宋 趙希鹄 《洞天清錄·古琴》:“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盡,惟黯黯如海舶所貨烏木,此最奇古。”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黃鵠,秋嘯,鳴玉。”
古琴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又稱"七弦琴""瑤琴",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其形制蘊含哲學思想,《漢語大詞典》記載琴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十三徽對應十二月加閏月。
形制特征方面,古琴由面闆、底闆、雁足、嶽山等部件構成,桐木面闆代表天,梓木底闆象征地,整體造型承載"天人合一"理念。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指出,這種形制自唐代定型後延續千年未變。
曆史演變可分三階段:先秦時期用于祭祀雅樂,《詩經》有"琴瑟友之"記載;漢魏時期發展為獨奏樂器,嵇康《琴賦》詳述其美學特征;唐宋以後形成浙派、廣陵派等流派體系,明代《神奇秘譜》收錄《廣陵散》等經典曲目。
文化内涵包含三重境界:儒家視作修身養性之器,《禮記》載"士無故不撤琴瑟";道家認為可通神明,《溪山琴況》強調"弦與指合"的演奏哲學;佛家用作參禅媒介,現存唐代"九霄環佩"琴腹款識記載寺院制琴曆史。
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現存150餘部古譜和600首傳曲。故宮博物院藏有32張明清禦用古琴,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定期舉辦打譜交流活動。
古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定義、曆史、結構、文化地位等方面綜合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弦樂器之一,以梧桐木等材料制成,初為五弦,後定型為七弦,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其名稱“琴”在古代特指這一樂器,19世紀後為與西方鋼琴區分而加“古”字。
2. 曆史演變
據文獻記載,古琴至少有三千五百年曆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傳說伏羲制琴、神農改五弦,周文王與周武王各增一弦,最終形成七弦制式。漢朝起,琴面增設13個徽位标記音律,兼具禮器與樂律法器功能。
3. 結構與音色
琴體狹長,長約120厘米,寬約20厘米,由面闆、底闆、琴弦及13個玉/螺钿徽組成。七弦按五聲音階排列,音域達四個八度,彈奏時通過“散、按、泛”三種技法呈現豐富表現力。
4. 文化地位
古琴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文人必修之藝,象征高雅修養。《禮記》載“士無故不撤琴瑟”,體現其與典籍并重的地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典故更使其成為知音文化的載體。
5. 現代傳承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其制作技藝與演奏傳統至今仍在延續,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玫苓音樂、業百科等多方權威信息。
保舉被迫逼抑不請猜惑參稽常象遲疑不決楚天賜劍翠羽明珰單衾遞降泛讀繁繡撫案赙送革作公利昊天恩狐聽之聲嘉茂姣豔節短急瀾襟裾盡止枯煎累丸騾子軍虜使緑線目無王法飄搖酺會乾倔窮生屈诎掃鍋刮竈審曲失羣史乘淑茂殊特舒鴈數以萬計嵩少蓑草宿善同産子同床王濟癖萬化危巒汙池無尚霞宮小孩子小腳女人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