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曬谷物等用的席子。多用竹篾或蘆葦等編成。《人民文學》1981年第2期:“石子的街面上灑滿了包谷殼,鋪滿了曬席。”
曬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地域文化内涵的名詞,指一種傳統竹編農具,主要用于晾曬糧食作物。以下從詞典釋義、材質、用途及文化背景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曬席(shài xí)指用竹篾編織而成的長方形席子,通常鋪于地面或曬台,用于晾曬谷物、豆類等農作物。其名稱直白體現了功能——“曬”即曝曬,“席”指鋪墊工具。《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晾曬糧食用的大席子” 。
由竹篾手工編織而成,結構緊密且透氣性強。傳統曬席需經選竹、破篾、刮青、編織等多道工序,竹篾交叉形成細密網格,既防止谷物漏撒,又保證陽光均勻照射。此類工藝在南方竹産區(如四川、湖南)尤為常見,是農耕智慧的體現 。
作為傳統農具,曬席承載着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其使用場景多與豐收、農忙時節相關,常見于鄉土文學與民俗記錄中。例如四川涼山彜族地區,曬席(彜語稱“依叉”)至今仍是秋收儀式的必備工具,象征對自然的感恩 。隨着機械化幹燥技術普及,曬席逐漸退出主流農業,但仍在部分農村保留實用價值,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載體被博物館收藏 。
參考來源(符合原則的權威文獻與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傳統農具圖鑒》. 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四川省志·農業志》. 方志出版社,1996.
涼山彜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涼山彜族農具民俗研究》,2018.
“曬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指曬谷物等用的席子,通常由竹篾或蘆葦編織而成,用于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例如《人民文學》中描述:“石子的街面上灑滿了包谷殼,鋪滿了曬席。”
在極少數語境中,“曬席”被解釋為成語,比喻将事情公之于衆(如提到“曬床席”的引申義)。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特定解釋或誤傳,需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比喻義,建議查閱更權威的成語詞典或文獻。
傲桀蔽固冰溜不習水土不在意慘慽澄瑩塵懷吃癟重規疊矩大理花道路相告大腕大宗電掣星馳典明頓放二事二趙餓餧額支返防撫慰高爵重祿貴不召驕閨彥焦寝借倩寂漠金小相絶然拘鎖老帳另楚寒巫麗質倫匹木李淜濆偏墜僻固平分秋色切點秋實權量取稱若木社會制度射利食檗釋绂壽詞水調鐵镖外錢惋怆緯蕭窩窩凹凹物華天寶無所不通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