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能繼承父業或秉承父訓者的美稱。 宋 曾鞏 《李氏素風堂》詩:“果有過庭子,穎然才思精。” 宋 樓鑰 《送内弟汪耐翁》詩:“且為 湓浦 過庭子,徑作 臨川 入幕賓。”
“過庭子”是一個漢語典故性詞語,主要用于對能繼承父業或秉承父訓者的美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過庭子”中的“過庭”源自《論語·季氏》的典故:孔子之子孔鯉(字伯魚)曾兩次快步經過庭院,被父親教導學習《詩》《禮》的重要性。後以“過庭”代指父訓或長輩的教導。加上“子”字後,特指能傳承父輩教誨或事業的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原文或詩詞出處,可參考《論語·季氏》及宋代相關詩文集。
《過庭子》是指客人過堂入屋。
《過庭子》的部首為“辵”和“廣”,分别代表行走和廣場。它的總筆畫數為8。
《過庭子》這一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民間語言。它常用于描述客人受邀進入他人家中的場景。庭子指的是院子,過庭子則表示進入院子。
“過庭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過庭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庭字有時取形似草地者,有時取虛設平方形草地者,有時取路在平方中者。
1. 拜訪他時,我經過庭子,進入他家中。
2. 他熱情地迎接客人,親自陪同他們過庭子。
過門、過爐、過牆、過小、過堂
進入、走進、入内、踏入
出門、離開、遠離、外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