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詐乖張。 唐 柳宗元 《辯<鬼谷子>》:“《鬼谷子》後出,而險盭峭薄,恐其妄言亂世,難信,學者宜其不道。”集注引 韓醇 曰:“《説文》雲:‘盭,戾也。’音戾。”又引 王俦 補注:“《晁氏讀書志》曰:‘公論《鬼谷子》書如此,而 來鵠 亦雲《鬼谷子》昔教人詭紿激訐揣測憸滑之術。’”
“險盭”是一個由“險”和“盭”組成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極其險惡、危險的環境或局勢,比喻如同陷入深坑或陷阱般難以脫身。例如描述自然環境的兇險或社會局勢的動蕩。
在部分語境中,“險盭”還可表示人心險詐、行為乖張,強調性格或手段的陰險複雜。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與字源解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文獻。
險盭(xiǎn l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險”和“盭”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險:部首阜(fù),總筆畫數17
盭:部首王(wáng),總筆畫數15
來源:
險盭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言》一書中,釋義為:“石中有石見者曰盭。”全句的意思是遇到山岩中有金屬礦物的現象稱之為盭。
繁體:
險盭的繁體字為“險塞”,部分繁體字的編碼與簡體字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文字記載,險盭的古時漢字寫法如下:
例句:
1. 這個山區地勢險盭,需要小心前行。
2. 他勇敢地面對着生活中一次次的險盭。
組詞:
險阻、險峻、險境、險惡、險要、險隘等。
近義詞:
危機、危險、艱險、可怕等。
反義詞:
平坦、安全、穩定、順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