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操行完美。 漢 王充 《論衡·佚文》:“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
(2).完美的操行。《後漢書·杜林傳》:“國無廉士,家無完行。”《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臣聞古之建官,員不必備,士有完行,家有廉節,朝庭有餘俸,百姓有餘食。”
完行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含義:
指完美無缺的品德操守,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完整性與高尚性。
典籍例證:
《後漢書·杜林傳》載:“故管仲以四維張而齊令行,範蠡以五術用而越盡忠,由是觀之,完行之士,亦國家所重也。”此處指品行完備的賢士對國家的重要性。
王充《論衡·累害》亦雲:“夫完行之人,非無玷缺也。”說明即使德行完備者亦非毫無瑕疵,凸顯“完行”的至高标準 。
指将某項行動或承諾貫徹到底,體現行為的完整性與責任感。
典籍例證:
《韓非子·說疑》言:“此十五人者,皆義不苟合,行不苟容,雖死而榮,未死而名完行立。”強調志士堅守道義至生命終結,成就完整的人格 。
《漢書·東方朔傳》亦有“首陽為拙,柱下為工”之議,暗喻行為需審時度勢以完行,體現處世智慧。
“完行”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其核心始終圍繞“完整”(完)與“實踐”(行)的結合,既要求道德純粹性,亦強調行為連貫性。近義詞“德行”側重道德品質,而“完行”更突出道德與行為的高度統一。
參考資料:
“完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án xíng,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通過修身養性、完善自身品德來達到道德上的完美狀态。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有所體現,例如漢代王充在《論衡·佚文》中提到:“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強調通過内在修養提升操行。
指已經具備的高尚品德或行為。例如《後漢書·杜林傳》記載:“國無廉士,家無完行。”,形容品德無瑕的境界。唐代文獻中也有類似表述,如“士有完行”,指士人應具備完善的德行。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結合上下文,優先參考權威文獻釋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論衡》《後漢書》等原典或漢典等工具書。
白影珠避涼附炎不斷頭潮絲絲成年傳書鴿黜惡儲養出幼蹈流都祭堂鬥折度曲法旨風袂附錄高步歌呼瓜蘆龜筒豪門巨室閡目恒代遺風合穗後湖惶怖堅固進窺金領金毗羅吉州窯鵕雞刻不容緩克羅地亞來假老參兩碼事梁孟陵廟六本铓锷妙達墨爾本嗛讓趫趫欺冒攘羭人影綽綽沈陰戺陛獸镮蜀桐談興天池跳脫退伏秃翁萎餧鄉壤狎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