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Kumbhīra的音譯。即鳄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羅獸多為之害。” 季羨林 等校注:“金毗羅,梵文Kumbhīra音譯,又作宮毗羅,即鰐魚。”
關于“金毗羅”的詞義解釋如下:
梵語音譯詞:
“金毗羅”是梵語“Kumbhīra”的音譯,原意為鳄魚。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婆羅痆斯國傳說:若有人傲慢地在此地水池洗濯,會遭金毗羅獸(鳄魚)襲擊。
漢字寫法:
可寫作“金毗羅”“金毘羅”或“宮毗羅”,均為同一梵文詞的不同音譯形式。
在佛教經典中,“金毗羅”具有雙重含義:
動物象征:
延續梵語原意,指代鳄魚,象征兇猛與危險,常見于佛教傳說中警示傲慢行為的叙事。
佛教神祇:
作為藥師佛十二神将之一,名為宮毗羅大将,統領夜叉族守護佛法,屬藥師信仰體系中的重要護法神。其形象常被賦予降伏病厄、護持正法的職能。
梵語“Kumbhīra”原指鳄魚的生物屬性,而佛教将其升華為神将名號,可能借鳄魚的兇猛特性隱喻護法神的威嚴與力量,體現宗教文化對自然物象的象征化運用。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佛教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大唐西域記》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金毗羅(jīn pí lu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分組成:金、毗、羅。
金:金字的部首是金,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首,金字的筆畫數為8。
毗:毗字的部首是毛,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首,毗字的筆畫數為9。
羅:羅字的部首是網,它是一個單獨的部首,羅字的筆畫數為9。
金毗羅一詞源于佛教經典,原為梵文“kanaka-vīḍūra”,其中“kanaka”意為金,指黃金,而“vīḍūra”意為毗羅。隨着佛教傳入中國,逐漸形成了金毗羅這個詞。
在繁體中,金毗羅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在古時候,金毗羅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這些變化并不影響詞語的意義和使用。
這裡是一些金毗羅的例句:
1. 他的床上鋪滿了金毗羅。
2. 這個商品的包裝上鑲嵌有金毗羅。
3. 他把金毗羅作為禮物送給了她。
1. 組詞:金毗羅盆、金毗羅塔、金毗羅床。
2. 近義詞:黃金、寶藏。
3. 反義詞:破爛、貧瘠。
請注意,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具體含義和用法還需要根據上下文和實際情況進行理解和使用。【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