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莊子·逍遙遊》:“ 南冥 者,天池也。” 成玄英 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天池之濱,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
(2).天上 仙界 之池。 唐 韓愈 《漫作》詩之一:“ 玄圃 珠為樹,天池玉作砂。” 明 李東陽 《與李中舍應正同飲時旸邸》詩:“又如驟天馬,霧鬣天池通。”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之四:“神物在天池,煙雲與吞吐。”
(3).指山頂之池。 唐 杜甫 《天池》詩:“天池馬不到,嵐壁鳥纔通。” 宋 範仲淹 《天池》詩:“嶽頂見天池,神異安可度。”
(4).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九坎間十星,曰天池。”
(5).穴位名。即承漿。參見“ 承漿 ”。
“天池”一詞含義豐富,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自然地理概念
神話與文學意象
天文與醫學術語
現代地理實體
其他引申義
部分文獻中,“天池”也用于形容高海拔封閉水域或比喻廣闊無垠的空間,如韓愈《應科目書》中“天池之濱”的文學化表達。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詩詞及現代地理釋義,若需了解具體天池景點詳情,可參考、10的完整介紹。
天池是指天空中的湖泊或水池。它是由天空中的水蒸汽凝結形成的,通常位于高山地區。天池常常被視為一種自然奇觀,因其美麗的景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天池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屬于水部首。天池的筆畫數為10畫。
《天池》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贈衛八處士》詩中,描述了一處湖泊如同天空一般清澈明亮的美景。此後,天池成為文學作品中常用的詩詞意象。
繁體字“天池”的寫法為「天池」。
在古代,字形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漢字詞彙《天池》中,“池”字的寫法在古代可能是“汞”和“水”字的合體寫法。
1. 登高遠望,群山環繞,其中一片天池清澈明亮。
2. 慧眼識人如明鏡中的天池,無一隱瞞。
天空、天籁、天地、天使、池塘、水池
天湖、天空湖、天上的水池
地下的水池、地上的湖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