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铓锷的意思、铓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铓锷的解釋

(1).刀劍等的尖端。《列子·湯問》:“延頸承刀,披胸受矢,鋩鍔摧屈,而體無痕撻。” 唐 杜甫 《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鋩鍔已瑩虛秋濤,鬼物撇捩辭坑壕。” 明 劉基 《雪晴偶興因以成篇》:“壯士金戈鋩鍔淩,将軍玉帳旌旗黲。”

(2).比喻突出的才華。 明 方孝孺 《王君國祥墓碣》:“隱醫肆中以自給,刮落鋩鍔,不露幾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铓锷(máng 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本義:刀劍的尖端與刃鋒

“铓”指刀劍等兵器尖銳的頂端,“锷”指刀劍的刃部。二字合用泛指兵器的鋒芒部分,強調其銳利、鋒銳的特性。如《文選·左思〈吳都賦〉》有“羽族以觜距為刀铓,毛群以齒角為矛锷”之句,以“铓锷”喻指鳥獸用于攻擊的尖喙利角。

二、引申義:鋒芒、銳氣

由兵器鋒芒引申比喻人的才幹、氣勢或言辭的銳利逼人。如宋代葉適《題潘刑部詩卷》中“異時铓锷幹霄上”一句,即以“铓锷”形容詩文的剛健淩厲之氣。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評唐代名臣“振厲铓锷”,亦取其剛直無畏的品格特質。

三、文學與修辭中的運用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常用于象征剛毅、銳意進取的精神。如明代宋濂《元故婺州路儒學教授季公墓銘》以“铓锷頓斂”形容收斂鋒芒,體現其動态意象。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中仍具重要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2.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3.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清代刻本影印)

網絡擴展解釋

“铓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铓”和“锷”兩個單字組成,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具體解釋如下:

  1. 字義分解

    • 铓(máng):原指刀劍的尖端或鋒刃,如“鋒芒”中的“芒”即與“铓”相通,引申為尖銳、銳利的部分。
    • 锷(è):指刀劍的刃部,如“劍锷”即劍的刃口,強調兵器鋒利的部位。
  2. 組合詞義
    “铓锷”合用後,通常指兵器的鋒刃,例如劍、刀等武器的銳利部分。在文學中,它也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的尖銳特性或人的銳氣、鋒芒,如形容言辭犀利、氣勢逼人。

  3. 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中,例如:“其劍铓锷未損,寒光凜然。”(形容劍刃鋒利如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出處或古籍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或古代兵器械籍。

别人正在浏覽...

秉鈞衡不共戴天補官重裘出出摧戕大和繪大蓬琱輪釣聲帝國州大廈對比色恩懷訪訊法雲地風性風韻阜施宮體候驿假吏儉簡急不及待箕疇借音捷足寄柬精進勇猛九解悃忱困心衡慮緑茶旅退媽巴子貓眼媒妪餪女排比陪隸丕緝牝雞貧劇匹人僻嗜乾豆铨臣閃電戰上着勝常十洋錦詩語霜勻天童寺焞焞蕪荑骛驟黠傲湘月小番子閑漢諧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