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刀劍等的尖端。《列子·湯問》:“延頸承刀,披胸受矢,鋩鍔摧屈,而體無痕撻。” 唐 杜甫 《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鋩鍔已瑩虛秋濤,鬼物撇捩辭坑壕。” 明 劉基 《雪晴偶興因以成篇》:“壯士金戈鋩鍔淩,将軍玉帳旌旗黲。”
(2).比喻突出的才華。 明 方孝孺 《王君國祥墓碣》:“隱醫肆中以自給,刮落鋩鍔,不露幾微。”
“铓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铓”和“锷”兩個單字組成,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具體解釋如下:
字義分解
組合詞義
“铓锷”合用後,通常指兵器的鋒刃,例如劍、刀等武器的銳利部分。在文學中,它也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的尖銳特性或人的銳氣、鋒芒,如形容言辭犀利、氣勢逼人。
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中,例如:“其劍铓锷未損,寒光凜然。”(形容劍刃鋒利如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出處或古籍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或古代兵器械籍。
《铓锷》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兵器上的刃部分。
《铓锷》的拆分部首是金,并且由11畫構成。
《铓锷》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産物。
《铓锷》的繁體字為「鎗鍔」。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铓锷」的結構比較繁瑣,需要按照一定的筆畫順序書寫和組合。
他手中的寶劍閃爍着寒光,劍身上的铓锷在陽光下閃着耀眼的光芒。
組詞:铓刀、铓戈、锷刀、锷翼。
近義詞:刃、刀刃、劍刃。
反義詞:柄、劍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