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貶指年老而無官勢的人。亦用以自嘲。《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召 韓禦史大夫 載,怒曰:‘與 長孺 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秃老翁,言 嬰 無官位扳援也。” 宋 陸遊 《夏日雜題》詩之七:“憔悴衡門一秃翁,回頭無事不成空。”
“秃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指頭發稀少或秃頂的老人()。該詞由“秃”(頭發脫落)和“翁”(老人)組成,最初描述老年人的外貌特征。
在曆史文獻中,“秃翁”常被用作貶義,指代年老且失去權勢或地位的人,也可用于自嘲。例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田蚡怒斥韓安國時稱窦嬰為“老秃翁”,暗諷其失勢()。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後成為典故。裴骃在《漢書音義》中注解:“秃老翁,言嬰無官位扳援也”,進一步強化了其“無權勢”的引申義()。
注:如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秃翁》是個成語,用來形容頭發稀疏、脫發的中年男子。通常指年紀大了,頭頂秃了。
《秃翁》的拆分部首是“禾”和“羽”,部首的筆畫數分别是“5”和“6”。
《秃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用來描述一個年老、頭發稀疏的男子。後來逐漸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秃翁》的繁體寫法是「禿翁」。
在古代,「禿翁」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明代以前,「禿翁」中的「禿」字更常用一種寫法「髦」,指的是光頭。隨着時間的推移,「禿」字漸漸代替了「髦」字,成為了現代所用的寫法。
1. 這位秃翁是我父親的老朋友,二十年不見,果然換了很多頭發。
2. 老王年紀大了,成了個秃翁,不過幸好他不在乎。
秃頭、秃頂、秃發、秃竹(指竹子頂端沒有葉子的樣子)
秃頭人,秃子(在某些地方也用來形容頭發稀疏的人)
濃發、烏發(指頭發黑密、濃厚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