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t a loss what to do] 面臨窘危,茫然無所適從
不知該怎麼辦。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惶惑發狂,罔知所措。”《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 張勝 看了,吓得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明 張居正 《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臣等聞命震驚,罔知所措。”
“罔知所措”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ǎng zhī suǒ cuò,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指面臨窘迫或突發情況時,因茫然無措而不知如何應對。常用來形容人在困境中失去方向、無法決斷的狀态。例如:
該成語強調對突發狀況的無力應對,帶有古典文學色彩,多用于書面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集。
罔知所措是一個成語,指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或困境時,感到慌亂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它表示人在面臨困難時失去了應有的自信和應對能力,陷入了迷茫和無助的狀态。
罔(wǎng):罒(網)+十二畫 知(zhī):矢(⺈)+二畫 所(suǒ):戶(戶)+二畫 措(cuò):扌(手)+四畫
《罔知所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張骞傳》中。在這個故事中,張骞作為漢代的使者,面對未知的戰略和外交局勢,感到非常茫然和無助。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字為「罔知所措」。
在古時候,「罔知所措」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因時代而異,但大緻仍然以現代字體為基礎。
1.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他完全罔知所措。
2. 面對工作上的種種挑戰,她感到十分罔知所措。
無措、不知所措、手足無措、措手不及
手足無措、張皇失措、驚慌失措、手無足措
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應對自如、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