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詞的意思、诔詞的詳細解釋
诔詞的解釋
[funeral prayer or eulogy of the dead] 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辭
詳細解釋
見“ 誄辭 ”。
詞語分解
- 诔的解釋 诔 (誄) ě 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對下):賤不诔貴,幼不诔長(僴 )。 這類哀悼死者的文章:做诔。诔文。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網絡擴展解釋
“诔詞”是古代用于哀悼逝者的一種文體,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诔詞”(拼音:lěi cí)指叙述死者生平事迹、表達哀悼之情的文辭,屬于哀祭類文體。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總結逝者德行功績,寄托生者哀思,并作為确定谥號的依據。
二、字形與結構
“诔”字從“言”部、“耒”聲,本義為累列逝者生前行迹(《說文解字》載:“累列生時行迹,讀之以作谥者”),強調通過語言記錄生平。
三、曆史淵源
- 禮制起源:周代已納入禮儀體系,《周禮·大祝》将其列為“六辭”之一。
- 等級規範:遵循“幼不诔長”原則(《禮記》),體現古代倫理秩序。
- 經典用例:如《左傳》記載魯哀公為孔子作诔,《紅樓夢》中賈寶玉為晴雯撰寫《芙蓉女兒诔》。
四、文體特點
- 内容:以頌揚德行功績為主,兼具抒情性
- 形式:早期多四言韻文,後世漸趨散文化
- 功能:兼具哀悼與定谥雙重作用(《墨子》稱“道死人之志”)
五、現代應用
現代多用于追悼會悼詞或紀念性文章,雖不再承擔定谥功能,但仍保留追思緬懷的核心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诔詞》是一個具有深刻哀悼意義的文學形式,通常用于悼念逝者或渲染悲痛情感。下面将分别介紹《诔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诔詞》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诔”是一個單獨的字,意為悼念、告慰;而“詞”則指的是指遣詞造句以表達情感的文辭。
将《诔詞》進行拆分,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部首是為從,“詞”的部首是言。根據筆畫順序,可以依次為:“為”:三畫,“從”:四畫,“詞”:六畫。
《诔詞》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化。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關睢》一篇中,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首诔文。詩中描述了人們對逝去的朋友之哀慕之情。從此以後,诔詞成為了一種以寫悼詞為主的文學形式。
在繁體字中,“诔詞”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诔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古人使用的字牌,沒有規範的字形。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變得規範。在《康熙字典》中,《诔詞》的寫法已經接近現代标準。
以下是一個關于《诔詞》的例句:
兮不诔倭賊,兮其亡其顧兮。
除了《诔詞》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和詞組,如“悼詞”、“哀詞”等,它們都指的是用于悼念逝者或表達哀悼之情的文辭。
近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哀歌”、“挽詩”等詞語來代替“诔詞”,它們都具有悲痛哀悼的意味。
反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賀詞”、“慶詞”等詞語來與“诔詞”進行對比,它們代表着慶祝和喜悅的情感。
總結:《诔詞》是一個具有深刻哀悼意義的文學形式,用于悼念逝者或表達悲痛情感。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為從詞六畫,源自中國古代文化,《诔詞》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緻。古時候,《诔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現代标準。除了《诔詞》外,還有悼詞、哀詞等相關詞語,其近義詞為哀歌、挽詩等,反義詞為賀詞、慶詞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