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大夫的意思、士大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大夫的解釋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scholar-bureaucrat] 古時指當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

充乎士大夫之列

天下有缙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清· 周容《芋老人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宋· 蘇轼《石鐘山記》

詳細解釋

(1).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周禮·考工記序》:“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鄭玄 注:“親受其職,居其官也。”《晉書·夏侯湛傳》:“僕也承門戶之業,受過庭之訓,是以得接冠帶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宋 葉適 《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見士大夫有稍慕潔修,麤能操守,輒以道學之名歸之。”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宋 世士大夫最講禮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終身不歸其鄉,一也;閥閲名家,不以再嫁為恥。”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是一個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裡熏陶出來的女人,自命知書達禮,精明幹練。”

(2).将佐;将士。《吳子·勵士》:“於是 武侯 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行之三年, 秦 人興師,臨於 西河 , 魏 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明 柯維骐 《<史記>考要》卷八:“《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而皆統於軍将,故曰士大夫。”

(3).士族;士族中的人。《南史·江斅傳》:“﹝ 紀僧真 ﹞謂帝曰:‘臣小人,出自本縣武吏,邀逢聖時,階榮至此。為兒昏,得 荀昭光 女,即時無復所須,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劄,筆則纔記姓名。” 範文瀾 《唐代佛教·引言》:“ 南朝 士大夫有談玄(玄學也是一種麻醉劑)的習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階層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士大夫主要指封建時代官僚階層與有聲望知識分子的統稱。包含兩類群體:

  1. 在職或退休官員:如《石鐘山記》中提到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 未入仕的讀書人:雖無官職但具備文化影響力,如蘇轼、周容等文人的身份。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源自周代“大夫”與“士”的等級稱號,最初“士”為武士,後演變為文士;
  2. 戰國時期:形成知識分子與官僚結合的階層,如布衣卿相的出現打破傳統世襲制;
  3. 漢代至明清:通過科舉制度鞏固地位,成為統治階層核心,兼具儒學教養與行政職能。

三、社會職能

  1. 政治參與:直接參與國家治理,如制定政策、地方管理;
  2. 文化傳承:主導文學、藝術、學術發展,如唐宋八大家多為士大夫;
  3. 道德典範: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伊尹攝政還政的操守。

四、社會地位

公式示例(士大夫階層構成):

$$ text{士大夫} = left{ text{官僚} cup text{士人} mid text{儒學教養} cap text{科舉資格} right} $$

士大夫是中國古代集政治權力、文化精英與社會領袖于一體的特殊群體,其“學者-官員”雙重身份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文化發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士大夫》的意思

《士大夫》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有學識、有道德修養、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的人士。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通常從事政府官員、學者、教育家等職業。

拆分部首和筆畫

《士大夫》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士、大、夫。它的筆畫是16畫。

來源

《士大夫》一詞最早出現在《孔子家語·德行》一書中,用來形容在政治、文化領域中有一定地位和地位的人。

繁體

《士大夫》的繁體字是「士大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士大夫」的寫法可以是「士大夫」或「士大方」。

例句

1. 他努力學習,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士大夫。
2. 士大夫們在社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作為一名士大夫,他有責任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組詞

1. 士人:指士大夫的一種稱謂,多用來形容有學識的人。
2. 大夫學:指士大夫的學問和修養。
3. 地方士大夫:指在地方擔任官職的士大夫。

近義詞

文士、學士、儒士

反義詞

庶民、百姓、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